趙顯清
做官先做人,從政先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年的從政生涯中,始終高度重視黨員干部的修身立德,明確要求黨員干部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要在實踐中把做人與做官統(tǒng)一起來,把做人的過程作為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作為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總書記的這種觀點與理念,從本質上講,圍繞的一個核心點就是黨員干部的人品問題。其實,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先得學會做人,須注重和加強對自身人品的修為,這是前提條件和重中之重。
人品,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質,與品德、品行、人格等相近。該詞最早出自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曰:“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弊怨乓詠?,人品始終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與素養(yǎng)的鐵定標尺,是一個人真正的品質標簽,更是其做人最硬的底牌、最大的資本,決不可等閑視之!
曾在網(wǎng)絡上瀏覽過一句富含哲理的言辭:欣賞一個人,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細細品味,頗有感悟,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起先有好感的是顏值,若對方富有才華,自然由衷敬仰……但彼此能否長久交往下去,善始善終,完全取決于雙方的人品了,畢竟人品左右著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走向。無可否認,人品越好,素質就越高,人脈越廣,格局就越大,自然而然路也就越走越寬,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了。
古語云:“其德薄者其志輕”。德行淺薄,人品低劣之輩,志向豈能高遠?人品問題無時無刻不牽連和滲透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因為人品不僅襯托著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更投射出的是其心胸與內(nèi)涵,是其最具價值的金字招牌。千百年來,不少仁人志士就是憑借依仗良好的人品而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譬如:季布堅守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的美德,留下了高度信守諾言的光輝典范;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忠于蜀國,欲復興漢室,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后世廣為傳頌;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將助人為樂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堅信“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留下了諸多佳話,才使其精神永放光芒;周恩來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自己的全部心血無私奉獻于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中,贏得了國人與世界的無比敬仰愛戴……他們的事跡之所以傳而不衰,就是融匯了講誠信、忠國家、播善心、愛人民等組成優(yōu)質人品的基因!
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世間總有那么些口是心非、陽奉陰違、過河拆橋、損人利己、欺軟怕硬、出爾反爾、忘恩負義、見利忘義、背信棄義之輩,其臭名遠揚,好似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如今,諸如借錢惡意不還,還想方設法躲避甚至抵賴;受人所托,卻過后遺忘或故意拖延,無明確回復,說到做不到……凡此種種,說穿了,皆歸咎于低劣的人品!
弗·桑德斯指出:“品格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的確,人品是評判一個人好壞的標準,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更是其最強硬的靠山,最厲害的武器,無堅而不摧。好人品者,遇事有人幫助,做事有人支持,成事有人祝賀。不過,好人品并非天生而就,得靠后天長期的塑造和修煉。我們只要從內(nèi)心深處高度重視人品,樹立人品第一的人生理念,以世所公認的崇高道德準則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內(nèi)強素質,外樹形象,明辨是非,遵紀守法,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親近真善美,遠離假丑惡,上下求索,左右兼顧,將一切充分體現(xiàn)在思想和行為中,則可培育出值得稱道的人品!
總之,人生最大的資本,不是美貌、金錢、學歷、權勢等等,而是人品!人的一生,歸根結底拼的就是人品,若人品不行,永遠無法立足于社會,故而有“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品是金牌”一說。優(yōu)秀的人品勝過一切有形財富,只要堅守好這塊無價無形的珍寶,在為人處世中能心中留愛,胸中留義,眼中留仁,口下留德,手下留善,足下留情,始終老老實實做人,正正派派辦事,坦坦蕩蕩行走,諸多福報自會不期而至!
(作者單位:青海省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