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愛春,儲 燕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醫(yī)院CT室 江蘇 淮安 223200)
結腸直腸癌發(fā)病率位居消化道腫瘤的首位,臨床癥狀為腹痛、腹瀉、便血等,嚴重者會發(fā)生腹膜炎、腸穿孔、腸梗阻等,甚至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和消化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治療結腸直腸癌主要為手術方法,具有較高長期生存率,因此術前分期十分重要,MRI與CT均為分期診斷的重要檢查方式[2]。為了進一步研究MRI和CT在結腸直腸癌術前分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特選取我院56例患者進行研究的具體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時間選取為2017年7月—2019年8月,為在我院進行治療的結腸直腸癌患者,共56例,患者進行MRI和CT檢查后手術病理分期(AJCC及UICC共同設定TNM分期法為依據)。所有患者未接受過放化療,耐受性良好,排除精神障礙、系統(tǒng)性疾病、嚴重心或肝腎等重要器官障礙、依從性差等患者。其中有32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年齡范圍40~70歲,平均(50.04±5.34)歲。此次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支持,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檢查前2~3天應食用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檢查當日溫鹽水灌腸,做好腸道準備。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采用相控陣線圈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常規(guī)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R 3000ms,TE 100ms,FOV 36~40cm,矩陣384×256,層厚/層間距5mm/1mm,NEX=4,回波鏈長度15,采用呼吸觸發(fā)技術。脂肪抑制(STIR)序列:TR 3000ms,TE 100ms,回波鏈長度24。平衡式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True-FISP)序列:TR 3~5ms,TE 1.5~2.3ms,翻轉角55°,FOV 36~40cm,矩陣224×224,層厚/層間距5mm/1mm,NEX 1。擴散加權成像(DWl):TR 5500ms,TE選最短,矩陣128×128,b值800s/mm2??焖贁_相梯度回波序列(FLASH):TR 110~250ms,TE選最短,翻轉角80°,FOV 36~40cm,矩陣320×160,層厚/層間距5mm/1mm,NEX1。由膈頂掃描至恥骨下緣。平掃后經靜脈團注Gd-DTPA 0.11~0.12mmol/kg,動、靜脈期延時時間分別為30s和90s。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層VCT掃描,管電壓120kV,管電流250mA,層厚3.75mm,間隔3.75mm。增強掃描選用非離子型造影劑(350mgI/ml)碘海醇1.5ml/kg,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正中靜脈注射,注射速度3.5ml/s。掃描范圍由膈頂至恥骨聯合下方?;颊咝衅綊吆驮鰪姃呙?,動脈期延時時間為30s,靜脈期延時時間為90s,將所有原始數據行0.625mm層厚重建并傳至PACS。掃描后進行分析診斷(3名經驗豐富影像醫(yī)師)并手術。
對比兩種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分析MRI與CT檢查在分期診斷中的準確性。MRI分期:腫瘤侵入肌層,且與粘膜下層交界消失,但固有肌層與周圍脂肪交界層存在為≤T2期。腫瘤處T1W1不規(guī)則信號,肌層與周圍脂肪交界層消失,腫瘤處T2W1信號增高,周圍脂肪相對較低為T3期。腫瘤浸潤周圍組織及臟器,腸壁與其他組織器官見高信號脂肪層消失為T4期。CT分期:病灶透入肌層,腸腔未出現明顯狹窄,腸壁增厚>0.6cm,圖像邊緣光滑為≤T2期。腸腔狹窄,浸潤達腸壁外層,外周脂肪模糊且密度增加為T3期。腸腔狹窄明顯,腸壁明顯增厚,浸潤超出腸壁外層,外周脂肪模糊且密度增加,侵及其他組織器官為T4期。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理檢查:≤T2期患者11例,T3期患者25例,T4期患者20例。MRI檢查≤T2分期正確患者10例,準確率為90.91%(10/11),分期過高患者1例;17例T3期患者分期正確,準確率為68.00%(17/25),分期過低4例,分期過高4例;11例T4期患者分期正確,準確率為55.00%(11/20),9例過低。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術前MRI與術后病理檢查T分期比較(例)
CT檢查≤T2期患者7例,準確率為63.64%(7/11),分期過高患者4例;12例患者T3期分期正確,準確率為48.00(12/25),分期過低7例,分期過高6例;12例患者T4期分期正確,準確率為60.00%(12/20),分期過低8例。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術前CT與術后病理檢查T分期比較(例)
最新報告發(fā)現結腸直腸癌年平均增加的概率約為4%,并且死亡人數明顯升高。結腸直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偶爾出現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病情發(fā)展會出現腫瘤增大、病灶轉移、浸潤等情況,此時患者一般會出現腹部包塊、腹痛、發(fā)熱、消瘦等,屬于中晚期[5-6]。結腸直腸癌中晚期大多進行手術,但復發(fā)較多,預后差。MRI和CT檢查是常用的影像學方式,MRI技術發(fā)展迅速,能夠多方位、多角度成像,多參數調節(jié)使成像質量有所提高,同時MRI無輻射,組織分辨率較高,適用性較高[7]。CT能夠進行仿真圖像、曲面圖像、MRP圖像的構建,對腫瘤范圍、形態(tài)判定準確。通過研究得出結果:≤T2和T3分期中,MRI診斷準確率(90.91%、68.00%)明顯高于CT診斷準確率(63.64%、4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4分期中,MRI檢查與CT檢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需要借助鄰近組織密度差異判斷,密度不明顯時不能準確鑒別,導致其在≤T3期的準確率不高,而MRI對軟組織解析能力較好,可清晰反映各層結構,但MRI對于直腸周圍結構無法清晰顯示,受線圈掃描范圍所限,相控陣線圈則能夠彌補這種缺陷,空間分辨力較高[8]。
綜上所述,在結腸直腸癌術前分期診斷中,MRI在≤T3期的準確率要高于CT的準確率,更具優(yōu)勢,但僅為治療方案篩選提供參考,兩種診斷方式聯合術前分期和指導治療中非常重要,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