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最常出現(xiàn)的一個名詞就是“三觀”,連微信公眾號的標題也常常喜歡選用這兩個字。動輒“三觀不合,真的不能做朋友”“別和三觀不合的人談戀愛”“三觀不合的人相處起來有多累”……
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三觀不合呢?你喜歡大海,我喜歡門前小溪。這不叫三觀不合,只是喜好不同。你喜歡大海,我喜歡小溪,可是你非要說我喜歡小溪就是心胸狹窄,見識太少,而你喜歡大海就是格局大,就是見過世面,這才是三觀不合。
而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自己的三觀來要求整個世界,不允許有與自己想法行為不一致的人存在,只要對方的喜好和觀點和自己不一致,就要攻擊對方,說對方?jīng)]有品位。其實他們到處展示優(yōu)越感的樣子,在外人看來更沒品位。
在知乎上有人問: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得贊數(shù)最高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好為人師。在生活中,有太多好為人師的人,他們以為自己聰明無比,實際上卻是愚蠢而不自知。
記得我剛開始學習寫作時,經(jīng)常會在微信朋友圈發(fā)表自己的文章,表達一些對生活的感悟。大部分朋友會給予真誠的評價或鼓勵,可有一位仁兄,他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氣來教訓我。我發(fā)勵志類文章,他評論說:這種毒雞湯,太油膩了。我發(fā)心理學、教育類文章,他評論:邏輯上完全行不通。我寫一些對生活的感慨,他依然來評論:負能量太多,價值觀不對。甚至有一次,我的車出了問題,拍了照片到微信朋友圈求助,他又來評論了,說我這是暗地里炫耀車,然后又說我為什么不買國產(chǎn)車,用民族大義把我教育一通。當時我正在氣頭上,立馬把他拉黑了,這一下拉黑,感覺整個人神清氣爽多了。
我們總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人,他們認為自己的三觀就是標準答案,熱衷于去評判別人,打著“我為你好”的道德旗幟去綁架別人。你穿得少點,他們就說你穿得這么暴露,去勾搭誰?你穿得多點,他們就說你穿得這么保守,裝什么純?你天天去健身房,為了保持身材拼命流汗,他們就說跑步去什么健身房,這不是浪費錢么?你辛辛苦苦上班,攢下錢買個名牌包包,對自己好點,他們就說你物質(zhì)、敗家,不會過日子。你生完孩子之后去找工作,他們就說女人結(jié)婚后就應(yīng)該辭職在家?guī)Ш⒆印麄兏吒咴谏?,盛氣凌人,隨意詆毀別人,對于這種人,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連維持表面的和諧都不需要。
中國知名作家陳丹青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在很多時候都是無知的,所以我從來不敢隨便指點別人?!蹦切┠懜译S意指點別人的人,你的知識是有多淵博?你對這件事情又了解多少呢?《烏合之眾》里面有一句話,當一個人自己的事情沒有處理的價值時,就會把注意力移向身邊人。所以,樂衷于去指點別人的人,其實是自我認同出現(xiàn)了問題,他渴望通過指點別人來獲得自身價值的肯定,可是得來的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我們關(guān)系很好,但是彼此擁有不同的意見,你不指責我,我不指責你,相互尊重。
曾有人問:“旅行過100個國家是什么樣的體驗?”我最喜歡的一個答案是:“懂得了這個世界沒有絕對,能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與其衍生出來的思考方式?!睂W會尊重別人的興趣愛好和三觀,這是一個人的必修課。
尊重彼此的三觀,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也是成年人相處時最該有的能力。真正舒服的相處,不是尋求所有東西都一致,而是懂得尊重彼此的不同。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桌子先生的生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