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娥 曲文學 王音
癲癇是一種神經類疾病,在我國神經科內的發(fā)病率較高[1]。該疾病會對患者的認知能力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會嚴重損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發(fā)育,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的壓力[2-4]。目前治療癲癇疾病主要是依靠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由于該種藥物耐受性強,所以在選擇的過程中對藥物的有效性要求較高[5]。傳統(tǒng)的抗癲癇藥物能夠大大降低癲癇發(fā)作的頻率[6],但是對治療患者認知功能卻缺乏一定的有效性[7],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應用左乙拉西坦藥物治療癲癇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癲癇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同意書。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9~47歲,平均年齡(26.34±6.89)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0~48歲,平均年齡(26.41±7.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奧卡西平治療,初期劑量為8~10 mg/(kg·d),2次/d,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適當調整劑量[8],治療時間為6個月。觀察組患者應用左乙拉西坦治療,2次/d,0.5 g/次,治療時間為6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各項智力評分。根據參考文獻[9]將本次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智力評分包括IQ和FIQ評分,均為評分越高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智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IQ、FI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Q、FIQ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智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智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誘發(fā)癲癇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體腦部出現功能性障礙導致的慢性神經疾病。該疾病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治療難度較大,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10-12]。癲癇主要是依靠藥物治療,大部分是通過抗癲癇藥物,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癲癇發(fā)作的次數和頻率,進一步提高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程度[13]。現如今大部分醫(yī)院應用的傳統(tǒng)抗癲癇藥物主要通過降低患者癲癇發(fā)作次數來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是卻忽視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這一方面的問題,甚至有一些藥物會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產生損害,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14]。為了進一步提高癲癇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認知功能的藥物已經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也開始了相應的研究[15]。左乙拉西坦屬于其中一種,作為一種毗咯烷酮衍生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還能夠大大提高生物利用率,通過較低的肝臟代謝和高效的蛋白結合率,使藥物快速見效,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度[16-1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高于對照組的6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觀察組IQ、FIQ 評分分別為(58.14±4.97)、(101.26±3.27)分,對照組IQ、FIQ 評分分別為(58.13±4.91)、(101.23±3.17)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Q、FIQ評分分別為(78.57±3.22)、(106.18±3.3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65.73±4.52)、(102.49±3.12)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癲癇治療中左乙拉西坦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還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項智力評分,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