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元
支氣管哮喘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并伴有較高的死亡率,全球范圍內(nèi)疾病負擔較高,臨床癥狀以胸悶、氣促、喘息、咳嗽等癥狀為主,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流行病學研究指出,目前我國兒童支氣管哮喘發(fā)生率上升趨勢明顯,預計達每10 年增長50%左右,其中<6 歲兒童患病率較高,且急性發(fā)作與呼吸道病原學關系密切,且患兒急性發(fā)作呈現(xiàn)明顯臨床特征,明確病原學及臨床特征基本情況在疾病預防與治療中尤為重要,因此臨床日漸重視相關研究探討,但尚存爭議,值得進一步探究。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選定520 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集鼻咽抽吸物標本,做病原學監(jiān)測和臨床特征分析,旨在為疾病預防和治療提供指導意見,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20 例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9 例,女251 例;年齡6 個月~5 歲,平均年齡(3.03±1.21)歲,其中<3 歲患兒275 例,3~6 歲患兒245 例;支氣管哮喘病程3~27 個月,平均病程(15.63±4.88)個月。
納入標準:患兒原有癥狀嚴重或者突發(fā)氣促、喘息、咳嗽、胸悶等癥狀;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和防治指南》相關標準;無糖皮質激素過敏患兒[1]。
排除標準:慢性持續(xù)期或者緩解期患兒;不典型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伴有氣道畸形患兒;伴有肺部發(fā)育不良或先天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兒[2]。
1.2 方法 呼吸科護理人員采集患兒鼻咽抽取物,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采取負壓法進行采集,于患者入院后第1 天采集,每例患兒采集1 次,分為3 份,1 份送實驗室處理后于-80℃環(huán)境下保存,另外2 份做細菌和支原體檢測。具體檢測方法如下:①呼吸道病毒檢測:采取多種巢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合并開展RSV、IFV、HRV、PIV 檢測,同時做HBoV 檢測;②細菌、支原體檢測:呼吸道細菌檢測采取痰培養(yǎng)方法,陽性指培養(yǎng)出細菌,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監(jiān)測使用實時熒光定量核酸擴增檢測系統(tǒng)(Q-PCR)方法,陽性標準:>5×102copies/ml。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年齡患兒病原學檢查結果和臨床特征,病原學檢查結果包括HBoV、RSV、HRV、IFV、PIV、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臨床特征包括合并其他疾病、治療情況和病史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患兒呼吸道病原學比較 <3 歲患兒病毒、HBoV 檢出率分別為81.82%、19.64%,均高于3~6 歲患兒的68.16%、7.3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患兒RSV、HRV、IFV、PIV、細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年齡患兒臨床特征比較 <3 歲患兒合并肺炎占比為70.18%,高于3~5 歲患兒的51.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患兒合并鼻炎史、濕疹史、家族史、血嗜酸性粒細胞≥5%、規(guī)律吸入糖皮質激素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患兒呼吸道病原學比較[n(%)]
表2 不同年齡患兒臨床特征比較[n(%)]
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病情較為危重,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且目前我國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給患兒本身及其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臨床日漸重視疾病預防與治療探究,但目前臨床治療存在濫用糖皮質激素情況,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開展病原學和臨床特征分析尤為重要,為預防和治療工作提供有效指導[3-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 歲患兒病毒、HBoV 檢出率分別為81.82%、19.64%,均高于3~6 歲患兒的68.16%、7.3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患兒RSV、HRV、IFV、PIV、細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歲患兒合并肺炎占比為70.18%,高于3~5 歲患兒的51.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患兒合并鼻炎史、濕疹史、家族史、血嗜酸性粒細胞≥5%、規(guī)律吸入糖皮質激素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如下: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與病毒感染關系密切,且<3 歲患兒受病毒感染影響更為明顯,與張樂樂等[7]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與既往臨床實踐及研究經(jīng)驗相比,<3 歲患兒RSV 檢出率呈增高趨勢,而在3~5 歲患兒中HRV 檢出率則更高,目前臨床關于細菌與哮喘相關性研究存在爭議,本次結果顯示肺炎鏈球菌、卡他莫拉菌等均會促進哮喘進行發(fā)作,但年齡差異不明顯。此外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期患兒合并肺炎情況較為常見,且<3 歲患兒更為明顯,并且患兒不規(guī)律使用糖皮質激素比重較大,與既往研究[8]中提出不規(guī)律使用糖皮質激素、感染均為哮喘急性發(fā)作危險因素的論斷相符。
綜上所述,針對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為主要誘因,尤其對于<3 歲患兒影響更大,且患兒常伴有肺炎情況,臨床診治需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