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歡
(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也可以叫作腦缺血性疾病,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總稱[1]。這一疾病的發(fā)生和較多因素有關,比如: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改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臨床癥狀: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對側偏癱、偏身麻木等。為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預后,本次研究將該病患者和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評判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效果。
將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區(qū)間,擷取的95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95例健康體檢者,分別作為觀察組、參照組。觀察組男性(n=52)、女性(n=43);年齡區(qū)間56~75歲,平均年齡(65.5±2.3)歲。參照組男性(n=50)、女性(n=45);年齡區(qū)間58~74歲,平均年齡(66.3±2.5)歲。觀察組和參照組的資料情況相對比沒有較大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jīng)頭部CT/MRI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2](觀察組);②通過全國腦血管病學會制定關于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3](觀察組)。③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兩組均接受頸動脈超聲檢查,選擇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設備、10MHz線陣探頭。取患者平臥位、頭偏向對側,完全顯露頸部,按照胸鎖乳突肌內側、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位置竇部、頸內動脈起始位置,以及頸外動脈、椎動脈起始處的順序縱向檢查。然后旋轉探頭90°,顯示橫切面,對血管內徑、血管壁內中膜厚度IMT測定,觀察是否存在斑塊,以及斑塊的部位、形態(tài)、性質,以及大小等情況。
1.3.1 比較觀察組和參照組受檢者的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頸動脈斑塊類型分布情況。
1.3.2 診斷標準:IMT為1mm/1mm以上,表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1.3.3 形態(tài)不規(guī)則增厚,內部結構為弱回聲/等回聲,為軟斑;斑塊纖維化、鈣化,并且內部回聲加強,管壁為不均勻增厚,局部增厚管壁存在粥樣硬化斑塊,為硬斑。軟斑、硬斑混合,為復合斑。
本文中的臨床數(shù)據(jù)信息輸入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作以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兩組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頸動脈斑塊類型分布情況比較,均實行率%的形式表示、χ2檢驗。若是統(tǒng)計結果顯示:P<0.05,能夠說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受檢者斑塊總數(shù)、單發(fā)斑塊、多發(fā)斑塊、無斑塊情況比較,除單發(fā)斑塊檢出率比較無意義外,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參照組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的分析、比較[n(%)]
兩組受檢者軟斑、硬斑、復合斑分布情況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參照組頸動脈斑塊類型分布情況的分析、比較[n(%)]
頸動脈粥樣硬化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IMT為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的標志,所以腦卒中的風險率較高[4]。動靜脈粥樣硬化斑塊無法保持穩(wěn)定,破裂后脫落小斑塊則會隨血流運行,對遠處血管構成堵塞,說明斑塊形成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較大。IMT≥1mm,表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改變;IMT為1.5mm/1.5mm以上,代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5]。通過斑塊類型分析可見,觀察組中軟斑較多,然后依次為復合斑、硬斑;而參照組的硬斑較多,然后為軟斑、復合斑。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參照組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頸動脈斑塊類型分布情況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由此說明,頸動脈超聲檢查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分型診斷中應用,可在早期檢出頸動脈斑塊、明確患者頸動脈斑塊分型的狀況,為病分型診斷、治療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綜上,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應用,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分型診斷有利,能為患者臨床分型診斷和治療奠定基礎,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