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素華
長期以來,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只強調教師領會教學大綱、鉆研教材、研究教法,而忽視了研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致使教與學嚴重脫節(jié),教學效果欠佳,甚至造成了一些學生害怕數學、厭惡數學,適應不了數學的學習。如何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積極性?
一、指導思想
“學習就是學習如何學習?!本蛯W校教育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因為學生“學”的需要而存在。在學生的一生中,教師的“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是短時的,而自主學習能力卻是長久用得著的。將來學生走出校門,主要還是靠自學能力去獲得知識,增長才干,解決實際問題。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指導學生自擬測試題、互閱測試題。自擬測試題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學內容,自擬試題,自行測試,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自我檢測和評價方式。
“溫故而知新”,傳統(tǒng)的考試在“溫故”方面的作用不可否認,但也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揮。傳統(tǒng)考試的試題往往是老師根據課堂講授的重點、難點編排的,不管設計得多么巧妙,多么富有啟發(fā)性,體現的只是老師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其師生關系仍是“工程師”和“建筑工人”的關系,但我們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按照圖紙蓋房子,更要鍛煉學生設計出自己作品的能力,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工程師”。
在試驗中,參與實驗的同學們一致認為,檢測自己擬的試題,新鮮刺激,富有挑戰(zhàn)性。特別是將常錯的題目給同學做,同學做對了,就會思考:自己為什么就做不對呢?這樣學生就不僅鞏固了舊知識,鍛煉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把學生的優(yōu)秀試題搬上考卷,不僅學生自身價值得到充分肯定,也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二、試驗與探索過程
(一)教師應發(fā)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擬題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1.教師是擬題過程最直接的組織者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擬題過程的定向發(fā)展有賴于教師對擬題活動的組織,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教師根據擬題活動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對擬題過程和評價過程進行有計劃的組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組織功能的提高和完善;重視學生擬題過程中的自我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通過引導和激勵,不斷提高學習活動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整個自我檢測和評價過程中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一定要做好擬題的指導工作,應該放開手腳,大膽地讓學生去擬題,不要縮手縮腳,怕他們擬不好。剛開始,學生擬得差一點沒關系,就是把握不了教材也不要緊。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擬題的熱情,讓他們躍躍欲試。教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為十組左右,每組選出一名組長,由組長負責組織本組同學擬一份試卷,并抄成相同的三份。
2.教師是擬題過程的最直接的引導者
(1)教師擬一份試題給學生作為參照,當然決不允許學生所擬的試卷與老師的雷同。
(2)明確擬題范圍。與學生一起分析總結單元的所有知識點,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知識點容易混淆,哪些知識點容易出錯等等;一份試題,知識覆蓋面要廣,要盡可能地照顧到各個知識點,試卷難易程度比例為8.1.1;擬什么內容,要做到胸懷大局,不盲目,不馬虎,認認真真地去擬題。
(3)規(guī)定擬題的題源。教科書上的例題、習題、錯題集上的題目等均可以成為選題目標。
(4)明確格式。要做到格式統(tǒng)一(預留答題位置),規(guī)范一致,擬好的試題抄在4張16開大小的白紙上。
(5)明確試題框架。要給學生擬題的一個基本框架,即一份題共擬多少個大題,多少個小題,擬哪種題型等。
整套試卷可設計五個大題,滿分為100分。
第一大題為選擇題,共15分,出5個選擇題,每小題3分。
第二大題為填空題,設計5題共5個空,每題4分。
第三大題為解答題,共30分,出五個小題,每小題6分。
第四大題為綜合解答題,共35分,可設計5道小題,每小題7分。
(6)規(guī)定完成時間。自編測一份試題的擬題時間一般定為一周左右。
以八年級第十二章“軸對稱”為例擬題范例
①軸對稱(可考作圖)
②軸對稱圖形(可考選擇、填空)
③垂直平分線定理(難點重點,可考填空題、證明題)
④用坐標表示軸對稱(可考選擇、填空、作圖)
等腰三角形:⑤等邊對等角(可考選擇、填空,求角度、周長等)
⑥三線合一(難點重點,可考填空題、選擇、證明題)
⑦等角對等邊(重點,可考證明)
⑧等邊三角形(可考選擇、填空,求角度)
⑨直角三角形30度所對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可考選擇、填空、作圖)
作圖題:做軸對稱圖形、利用軸對稱求路徑最短的問題、垂直平分線作圖(可結合角平分線)
證明題:可綜合幾個知識點一起考,可擬一道壓軸題放最后。
如果教師的行為不是建立在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活動規(guī)律或特點的基礎上,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能充分發(fā)揮的。為此,教師的引導必須做到三個適應:一是適應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規(guī)律和特征,二是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三是適應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實踐表明,做到這“三個適應”,既是發(fā)揮教師主導地位的最好說明,也是實現學習活動最優(yōu)化的重要前提條件。
(二)教師應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
創(chuàng)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識能動性的最高表現,也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一種需要。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是悟出來的、做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學生擬的試卷里面通常會有一些題目擬得不太合適。這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點撥、啟發(fā),指出不恰當的地方,讓學生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決定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決定題目的去留,要讓學生感到他們才是真正的擬題人,他們要對所擬題目的科學性和正確性負責。如果教師擅自對題目進行修改或者刪除某個題目則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從而降低了自我評價的效果。中學階段的學生,畢竟年齡還小,知識面不寬,剛擬題時還是“生手”,必須老師“扶著”他們走。到后來學生擬題擬得多了,方法與技巧已經掌握到了,教師的引導則可適當減少,但大體框架是必不可少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同學們擬的試卷,可謂琳瑯滿目,獨具匠心:有的將書中的練習題“改頭換面”地頻頻閃現;有的將自己常做錯的題目“嫁禍于人”,如(-4)2;有的煞費苦心地出奇創(chuàng)新,如:已知△ABC和△ADE都是等邊三角形,B、C、D在同一條直線上。求證:CE=AB+CD。
……
擬試題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復習,并把知識整合的過程。通過擬題,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找出了自己的弱項,有的放矢地進行“難點再現”。 經歷一番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試題準備好后,各組可以交換試卷,互相考查。這一過程中,每組學生可以再分為三個小組,即三到四人—組,共同做完一份試卷。全部做完后,將試卷交還給擬題組,由擬題組批改。批改完后,再將試卷交給答題組,答題的同學對出現的錯誤進行自我分析、評估。如果有批改錯誤,雙方可討論解決,若有爭議,也可由教師幫助解答。在組織過程中,教師要以鼓勵原則對學生的檢測作出評價,對答案出現偏差或爭議的要提供參考意見,以便學生不斷地改進,不斷提高。
三、試驗體會
1.由于這項試驗力求實現培養(yǎng)自主發(fā)展的人,它符合素質教育的大方向,有普遍意義,又具有外在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經驗易于推廣等優(yōu)勢。
2.初中學生具有巨大的天賦和學習潛能,這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中是很難感受得到的。指導學生自擬測試題,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創(chuàng)造出令人振奮的奇跡和景觀,他們不拘泥于傳統(tǒng),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使學習潛能得以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3.為教師節(jié)省大量的閱卷時間。學生擬題制卷,因為人多,每人出一份,就有好幾十份,且這幾十份試卷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一個班一人擬一份,就相當老師出幾十份試卷。若運用在畢業(yè)班的數學教學中,那效果就更神奇了。在復習迎考時,要學生輪流擬幾套綜合測試題,拿幾份給學生相互測,留兩份質量較高的用來統(tǒng)測,一個月下來教師都無須擬題,學生照樣有題可做,并且,教師還不用親自閱卷,是哪位學生擬的題,就交給哪位學生閱卷。這樣,教師只要統(tǒng)籌規(guī)劃,無須制卷、閱卷,教畢業(yè)班就感到輕松多了,而教學效果又好。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