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剛
從上世紀50年代在地圖上輕輕勾勒“十字線”,到1993年5月28日1號線南段通車,上海終圓地鐵夢。26年從線到網(wǎng),創(chuàng)造了世界軌道交通建造史的“上海速度”。這座曾完全依賴地面公交出行的城市,躍升為全球軌交運營里程最長的城市,有17條線路、705公里總里程,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上海地鐵早已成為行業(yè)標桿。從CBD到老城廂,從熙攘商圈到熱鬧大居,從機場車站到公園景區(qū),從東海之濱到滬蘇交界……地鐵連通起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了這座城市的蓬勃生機與希望。
在上海地鐵網(wǎng)絡規(guī)劃中,1號線和2號線是骨干線路。早在66年前,這兩條線就有了最初的模樣——1953年,上海市政府負責市政交通的李干成與蘇聯(lián)城市規(guī)劃專家穆欣在滬會面,討論上海地下鐵道規(guī)劃問題。李干成用鉛筆把兩條線輕輕標在《上海規(guī)劃總圖》上:“南北線”南起徐家匯,經(jīng)北火車站至吳淞;“東西線”東起楊樹浦底,經(jīng)提籃橋、靜安寺至中山公園。兩條線在人民廣場呈十字交叉。這就是市領導對上海地鐵線路最初的構(gòu)想。
3年后,《上海市地下鐵道初步規(guī)劃(草案)》出爐,提到了上海修建地下鐵道的必要性、線路規(guī)劃的原則、造價估算、修建措施等,被喻為“上海地鐵宣言”。
上海的地鐵夢付諸實踐,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在浦東塘橋的農(nóng)田里展開的多次試驗——做了直徑4.2米的盾構(gòu),推了100多米長的隧道。地鐵站試驗則選中衡山公園,命名為“60工程”,完全保密。當時建造的車站和隧道規(guī)模較小,而且太深,最終沒融入1號線,但對上海此后的地鐵建設奠定了基礎。在衡山公園地下,至今仍保留著這一處人防設施。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為上海的經(jīng)濟騰飛插上了翅膀。交通是城市的命脈,相關基礎設施必須先行。幾代地鐵人攻堅克難,向“豆腐里打洞”的奇跡發(fā)起挑戰(zhàn)。
上海市地下鐵道初步規(guī)劃(草圖)
1990年1月19日,國務院批準上海地鐵1號線開工建設。工程南起錦江樂園站,北至上?;疖囌菊?,長16.21公里,設車站13座(地面2座、地下11座)。國內(nèi)外15家設計單位承擔了13個專業(yè)、51個單項的設計任務。上海市地鐵工程建設指揮部統(tǒng)一領導和組織,將工程劃分為南、中、北3段,從南向北,分段建設,分段通車。
上海地鐵1號線陜西南路站建設施工
建設中,7臺盾構(gòu)曾同時往各區(qū)間掘進。操縱1號盾構(gòu)的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發(fā)現(xiàn)由法國引進的土壓平衡式盾構(gòu)原裝超挖刀不適合上海地層條件,建議從7臺盾構(gòu)上拆除,為控制地面沉降提供重要技術經(jīng)驗。上海市基礎工程公司操縱5號盾構(gòu),在陜西南路站進洞后,僅用25天就調(diào)頭出洞,繼續(xù)高效掘進。上海市機械施工公司的盾構(gòu),穿越南京路、舊房街坊、蘇州河和粉砂層等復雜地段,地面沉降控制在26毫米內(nèi),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淮海中路下有3座地鐵車站,如按常規(guī)工藝施工,需長時間封閉這條聞名全國的商業(yè)街,不利于周邊積聚人氣和發(fā)展商業(yè)。地鐵建設者迎難而上,巧妙采用“頂板以下逆作法”工藝,僅耗時11個月,就完成車站頂板和路面修復,將封路時間縮短12個月,打贏了上海地鐵建設史上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
1993年1月28日,1號線南段開行觀光列車。當時,只有一條隧道滿足一列車開行,另一條隧道和接觸網(wǎng)、信號、裝飾等還在施工。1號線的列車雖然是全進口的,但所有車站和區(qū)間隧道,全由中國人自己建造完成。
曾有外國專家評價,上海地質(zhì)條件復雜,造地鐵就像在豆腐里打洞,更夸張的說法是,像在宇宙中找支點撬動地球,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地鐵之父”劉建航帶領團隊找到了“支點”。
1號線開工時,年過花甲的劉建航任總工程師,解決了盾構(gòu)穿越市區(qū)密集建筑群等眾多技術難題。建設過程中,只要遇到突發(fā)事件,無論白天黑夜,他接到電話就往現(xiàn)場趕。
時隔多年,申通地鐵集團原黨辦主任金嘉模一直記得劉建航用襪子擦汗的故事。“一天晚上,電話又響了,劉老立刻出發(fā)。剛出門,他愛人就在后面喊‘天冷,別忘了穿襪子!’他接過順手放進口袋。徹夜搶險,劉老滿頭大汗,下意識掏出手帕擦汗。在場的人都笑了,原來,是雙襪子。”
忘我,是幾代地鐵人身上共同的閃光點,也是締造上海地鐵建設奇跡的重要密碼。1號線建設關鍵階段,劉建航檢查徐家匯站時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異常,判斷車站連同周邊多棟建筑有垮塌危險。他趕快叫停,見有人不聽,急得直接跳下基坑,站在挖土機前,保住了車站。后來,金嘉模問他怕不怕。“劉老說顧不上,上海人想地鐵、夢地鐵,眼看要夢想成真,不能有任何閃失?!?/p>
1993年5月28日,1號線南段雙線開通試運營。5站路,單程12分鐘,上海地鐵終于實現(xiàn)零的突破。1號線建設工程是上海開埠以來最宏大的市政工程,無論從設計到施工、從質(zhì)量到速度,都堪稱我國同類項目之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xiàn)了在第四紀軟積粘質(zhì)土層建造地鐵的重大突破。投入運營后,對緩解上海交通擁擠起到了重大作用。
劉建航院士深夜下工地視察
上海2002年底獲世博會舉辦權,軌交迎來快速發(fā)展的全新機遇。2004年9月30日,目標明確:世博會前建成400公里、共11條軌交線,而當時全市已有里程還不足100公里。
兩個月后,上海軌交建設指揮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全面部署新線建設的前期辦證和動遷工作,上海軌交建設拉開大決戰(zhàn)的序幕。以世博為契機,上海地鐵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貫穿在建設和管理之中,網(wǎng)絡化運營保障能力和窗口服務水平均顯著提升。
經(jīng)過建設者的不懈努力,從2005年到2010年,上海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324公里,年均增加54公里,是國外常規(guī)每年新增約5公里的10倍以上。
到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上海軌道交通實現(xiàn)了11條線路、420公里運營里程、282座車站數(shù)的宏偉目標。這樣的建設規(guī)模和速度,被世界地鐵協(xié)會(CoMET)稱為“世界城市地鐵建設發(fā)展的奇跡”。
世博期間,上海地鐵網(wǎng)絡客流達10.5億人次,相當于上海市人口總數(shù)的52倍。其中,5條涉博地鐵、12座涉博地鐵站共運送6000萬人次,占世博客流總運送量的40%以上,僅世博園內(nèi)的13號線就累計運送近2000萬人次。
在2007年全市軌交建設最高峰時,同時施工116座車站,推進100個盾構(gòu),在世界軌交史上絕無僅有?!白罱K在世博開幕前圓滿完成任務,主要歸功于不怕苦不怕累的建設者們?!苯鸺文8锌f。
有一次,金嘉模在10號線一期工地碰到項目負責人宋博?!八麆倧牡叵卵膊橥昊氐孛?,簡直就是泥人,下半身全裹滿了泥漿。”他顧不上沖洗,馬上坐下來研究施工方案,令金嘉模動容?!?0號線一期建設遇到過不少難點,都挺過來了,我為他們驕傲。”還有些麻煩出現(xiàn)在設計階段。比如9號線徐家匯站,設計師原計劃建超大下沉式廣場,聯(lián)通周邊商場和地鐵出口,方便疏散客流、聚集人氣。缺點是,徐家匯商城要關3年,大傷元氣。指揮部多次開會,仍不滿意。
上海地鐵建設工地
金嘉模說,一籌莫展時傳來好消息——城建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徐正良帶女兒到徐家匯吃肯德基,在港匯廣場停車時突然眼前一亮,覺得地下車庫可改為9號線站廳和站臺層,立刻拿出尺,反復測量層高、柱距,發(fā)現(xiàn)三層地下空間正合適。
很快,“環(huán)港匯廣場”方案出籠,9號線按期通車,徐家匯商圈也順利保住了。洋快餐里吃出金點子,看似偶然,其實得益于強大的責任心,休息日也處于工作狀態(tài),才可能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目前,上海軌交全網(wǎng)絡運營線路總長705公里,車站415座,路網(wǎng)規(guī)模世界第一。以往,高質(zhì)量完成建設進度是首要任務;如今,地鐵已融入市民生活,城市第二空間變得可閱讀、有溫度。
人民廣場站音樂角,濃縮了這座人文展廳的許多溫情時刻。從2013年元旦起,音樂角每逢雙休日公益開演,今年有望迎來第700場演出。有上海交響樂團、輕音樂團、民族樂團等高水準專業(yè)院團,也有大學生藝術團、街道展演、琴行等群眾團體。6年多來,2000多人登臺,一期一主題,吸引觀眾6萬多人次。
除了音樂角,還有許多精彩,藏身于飽含文化韻味的“移動風景線”里。
上海多次舉辦“中外詩歌進地鐵”活動,引進英、美、法、德、匈等國數(shù)百首經(jīng)典詩歌,每一條地鐵線路都開過詩歌專列;共開行200余列次文化列車,包括“黨的誕生地·上?!薄百R友直三百六十行漫畫”“筆尖上的非遺”“張大千和畢加索”“永恒的莎士比亞”等主題。地鐵之行,成為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旅程,給匆匆而過的人們一片獨具魅力的詩意空間。
站內(nèi)公共空間開展壁畫、裝置等藝術嘗試,多條藝術長廊變身“打卡”圣地——畫家汪大文“上海屋檐下”系列畫展、英國國家美術館名作展、大英博物館藏品展……趕路的人們暫時停下腳步,欣賞不同文明無與倫比的美麗。
2017年4月28日起,1、2、7、8、9、10號線在周五、周六及一些國定假日前最后一個工作日延時運營到零點。都市夜歸人充分感受到城市溫情和地鐵的人性化、精細化服務。深夜下班的商場員工,不用爭分奪秒地趕地鐵了;周末逛街的年輕人,可以玩得再晚一點了;看夜場演出的觀眾,也能放心等待精彩“返場”了……
隨著軌交線網(wǎng)日益完善,智能化程度也不斷提升,上海地鐵正變得越來越“聰明”。
多條線路成為“智能擔當”——運營中的10號線與在建的14、15、18號線,都采用最高級別全自動駕駛技術,實現(xiàn)設備自動自檢、列車自動休眠、喚醒、自動出入場、自動折返等功能,運行效率和可靠度大幅提升。2017年底通車的17號線,是國內(nèi)首條完整采用本土企業(yè)自主研發(fā)、自主知識產(chǎn)權和自主品牌信號系統(tǒng)的全自動駕駛地鐵線路。
試點中的智能在線監(jiān)測平臺,能24小時關注車廂和站點內(nèi)的設備變化,隨時發(fā)現(xiàn)潛在問題,提早排除險情。依托大數(shù)據(jù)平臺,分析設備的亞健康狀態(tài),從“預防性維護”升級到“預知性維護”,取代人工巡檢等重復勞動,效率更高。
2018年1月20日,上海地鐵全網(wǎng)試行“刷碼過閘”,到9月中旬,全市所有閘機完成改造,支持刷碼,并覆蓋主要支付渠道。這離不開獨具特色的上海技術:支付平臺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全球首創(chuàng)“二維碼雙脫機回寫”技術,保證消費封閉安全;將刷票、刷卡、刷手機三種方式集成在同一套讀寫設備里,方便讀取。今年8月,長三角支持軌交刷碼過閘的8座城市都與上海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通,上海地鐵二維碼還走出長三角,牽手廈門、青島。如今使用“Metro大都會”APP,可在“滬杭甬溫合寧蘇錫鷺青”十城“一碼”暢行。此外,語音購票、刷臉進站、智能客流監(jiān)測等多項技術也已完成實驗室測試,有望逐步應用。
上?,F(xiàn)有4個在建軌交項目:14、15、18號線與10號線二期,這幾條線路建成通車后,上海地鐵將形成20條線路、約830公里總里程的超大網(wǎng)絡運營規(guī)模,今后還將突破1000公里。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新起點上,上海地鐵將繼續(xù)帶著“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的鮮明城市品格,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擴大開放,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銳意創(chuàng)新,以融通共贏的生態(tài)展示包容,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