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張毓強
討論人:
張毓強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際傳播戰(zhàn)略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李繼東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傳播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姬德強 中國傳媒大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員
劉 俊 中國傳媒大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員
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票房超過《超人總動員2》成為全球單一市場票房最高動畫電影。之后,針對這部影片的國內外評論很多。影片在生產與創(chuàng)作中的國際化元素與本土元素之間的平衡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由此延伸開來,影片的國際傳播價值如何?是否能夠為國際市場所接受?中國動畫片如何在平衡中國傳統(tǒng)知識(如中國學派美學風格)與全球的現(xiàn)代化媒介知識(如《功夫熊貓》《花木蘭》所呈現(xiàn)出的敘事風格)?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戰(zhàn)略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與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聯(lián)合組織學者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
一、影視生產:全球化中的本土
劉?。鹤鳛榻陙砗币姷摹艾F(xiàn)象級”動畫影片的“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贏得了國內票房的追逐。從該片的敘事手段、人物造型、視聽形塑來看,顯然受到亞洲其他國家及西方國家動漫、動畫影片的影響。影視生產的全球化來源,這是一種“知識全球化傳播”的結果。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李繼東:從世界電視發(fā)展歷史上看,影視生產的國際化運作早已有之,至少可以上溯到整合了歐美諸多元素的好萊塢電影,而在二戰(zhàn)前與冷戰(zhàn)后,其發(fā)端之時就像是爵士舞等當時流行樣式與傳統(tǒng)歐洲經典元素以及美國新生活的想象等的混搭。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新創(chuàng)意浪潮,好萊塢電影創(chuàng)意、生產的源泉則更為廣泛,歐洲、亞洲等導演加入到好萊塢,好萊塢越來越全球化而且隨著其海外市場的擴大,好萊塢也越來越關注全球觀眾的需求。
知識的全球化傳播是個歷史現(xiàn)象,這與全球化是相伴的。關鍵在于不同時期的全球化內涵不同。在21世紀前,全球化更多的是西化或美國化與自由主義化,而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趨于多極化、多元化和多樣化,東方、南方日趨強大,多元主導的全球化新階段到來?!赌倪钢凳馈氛沁@一新階段的產物,這是中國不斷參與、融入和改變全球化進程的產物,也就是說該片之所以能成功整合大量的歐美、日本動漫等元素,是中國40余年的改革開放驅動下的影視“走出去”、教育與技術國際化以及自強的結果。其成功主要源于國際化層次較高的制作團隊滿足了已經國際化、文化自強自信的中國觀眾多樣化的時代需求。
由此,在全球化新階段,我們需要重新理解知識傳播,這已不再是長期以來以西方為中心的單向的文化霸權,而應是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共享共進的人類知識傳播。誠如費孝通所言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也如塞繆爾·亨廷頓所言,規(guī)避文明沖突這一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的良策在于,在不同文明之間,越界(Crossing 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間,尊重和承認相互的界限同樣非常重要。
張毓強:我把這部動畫電影看作是研究和觀察中國和世界關系中文化、文明互動的一個典型文本。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呈現(xiàn)著典型的階段性特征,但是一條線索一直沒有中斷,就是中國人民在不斷學習其他文明精華,以一個較為開放性的心態(tài)豐富本土文化。這也是一個文化再生產的過程。具體到這部動畫片,其主導性文化資源顯然是中國本土的,在看似雜糅敘事特征中,呈現(xiàn)的恰恰是一個文化開放性的發(fā)展特征。
姬德強:雖然圍繞《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討論有著明顯的民族主義情節(jié),但類似這樣一部動畫電影的出現(xiàn),自然與一個全球化的電影產業(yè)鏈分不開,這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雖然故事本身帶有極強的本土神話原型,但在敘述方式上卻采用了去宏大敘事化乃至去異域主義的處理方式,讓家庭和個體成為敘事焦點,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語境對閱讀電影故事的限制,也為此類動畫電影走出國門創(chuàng)造了一個重要條件。
第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都會對最后展現(xiàn)出的1600多人的制作團隊名單所震撼,可見這一作品的工業(yè)化規(guī)模。從工業(yè)化的角度而言,《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其他大制作電影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從知識、技術到生產過程的標準化,也就是國際化。中國動漫和中國電影近年來與國際市場廣泛而深入的互動,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故事可以是本土的,但制作必須是國際的,已經成為電影市場的一條規(guī)律。當然,當下中國電影的工業(yè)化水準依然與好萊塢有著較大差距,這從《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兩部電影的導演的事后回應中都得到了確認??梢?,走電影工業(yè)化道路是必然選擇,這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電影在制作上的國際化程度。
第三,雖然有著進口配額等條件的限制,但改革開放至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經以各種方式培養(yǎng)了國外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的幾代觀眾,他們也是中國電影市場上最具購買力的消費者。他們被好萊塢以及與本案例有關的日本動漫所培養(yǎng)的電影素養(yǎng)和觀看或消費習慣,包括認識和理解電影的故事類型、敘事方式、制作手段、技術特效等,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獲得注意力和購買力的重要前提條件。每個希望獲得高票房和好口碑的電影人都不能繞過這個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許可以說,《哪吒之魔童降世》誕生之前,它的觀眾群體已經形成了。他們人頭攢動地想在暑期檔中看到一部期待的或者超出期待的電影。
總而言之,中國電影自身的國際化,從人才、知識、工業(yè)和市場等方面看已經成形了,于是,除了故事原型,《哪吒之魔童降世》本就是一個國際化的產品。離開國際化談中國電影的成功,是用簡單的內外對立遮蔽電影產業(y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知識傳遞國際化等基本事實。
劉俊:是的,自由狀態(tài)下的文化交流是“人類共同體”大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經驗。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雖然經濟全球化比較顯性,但“和而不同”的文化全球化會是基本的結果。
傳媒藝術包括攝影、電影、廣播電視、數(shù)字新媒體藝術,其中電視藝術又包括電視綜藝、電視劇、紀錄片。在傳媒藝術中,近年來除了電影出現(xiàn)這樣的生產的全球化,在電視綜藝領域,這一現(xiàn)象也十分明顯。
當前的中國綜藝節(jié)目,正處于一個“綜藝大時代”,這個大時代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源于2010年前后開啟的中國電視綜藝“海外版本引進”進程。海外版本引進,簡單說就是直接購買海外綜藝先進國家的優(yōu)質綜藝節(jié)目版權,根據所購買的節(jié)目“說明書”,適度本土化改造后,在中國拍攝、制作和播出。固然,版本引進帶來了“海外引進過多,本土原創(chuàng)不足”的問題或擔憂,但同時,通過借鑒西方電視生產的方式,實現(xiàn)了中國電視綜藝的“彎道超車”,以極快的速度、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了中國電視綜藝的品質和面貌。
而且,近年來電視綜藝發(fā)展,也打消了很多人對“本土原創(chuàng)力會因此萎縮”的擔憂。自2016年至2017年開始,本土原創(chuàng)的節(jié)目呈“井噴式”出現(xiàn)和發(fā)展,如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這雖然有政策要求的原因,但也不得不說海外版本引進和對海外版本“說明書”的學習、模仿,培育了中國電視綜藝人的能力、水平和視野。
二、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及其國際表達
劉?。菏澜缟蠋缀趺總€民族都是將幾個原型式的神話故事作為文化和文明興起和發(fā)展的支撐線索。每個民族的神話故事,也都蘊含著該民族獨特的認識方式、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因此這些神話故事對于本民族之外的人來說,往往不易理解?!赌倪钢凳馈芬裁媾R著同樣的問題,不少海外觀眾反映對該片“看不懂”,難以理解如蓮花、煉丹、八卦、龍王、中國神仙體系等的意義和意蘊。有鑒于此,是否有既能講述中國神話故事,又能讓其為海外受眾所理解、所喜愛的表達方略?從對外傳播來看,該片的敘事又有什么可取之處或不足之處?
李繼東:神話故事蘊含著一個民族文化的元敘事,其他民族不易理解、接納和喜愛是情理之中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其他民族愿不愿意去了解,我們的故事值不值得被了解,這又關乎該民族的硬實力問題。換言之,這與一個國家、民族的經濟、政治、制度等綜合實力是否強大,是否能垂范于世界密切相關。弱國無外交,同樣弱國雖然有優(yōu)秀而獨特的文化,但其國際影響力也不會高,這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間交流互鑒的大前提。好萊塢影視同樣蘊含著大量西方的元敘事,同樣存在著不易被其他文化理解的問題,但為什么會在全球流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國的綜合實力居于世界之首,其他國家的公眾愿意去了解,甚至主動去學習西方文化。因此,海外觀眾看不懂、不理解《哪吒之魔童降世》諸如蓮花、煉丹、八卦、龍王,這也是正常的,關鍵問題在于他們想不想去理解,中國、中華民族是否讓他們仰慕,是否能引領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影視的象征性價值所在。
基于此,我們再來探討對外傳播表達方略問題。一方面是要由內而外,影視作品先要贏得本國觀眾的青睞,領航本土市場,方能走向世界。也就是說,成熟而繁榮的國內影視市場是獲得海外觀眾喜愛的前提。同樣,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轉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本土市場獲得成功。另一方面是直擊人性、關注個體成長等人類共同經驗、價值與訴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些成功之處恰恰在于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中國傳統(tǒng)神話,并再次詮釋了這些元主題,且賦予時代意義。
張毓強:這牽涉到兩方面問題。一是中國國際傳播的偏好問題。國際傳播這一概念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服務和服從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全球化擴張和霸權維持戰(zhàn)略。而新時代中國主動性國際傳播的目標,則是以高度開放性心態(tài),推動全球治理的多元性互動,從而為全球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貢獻。因此,在國際傳播文本的選擇方面應保持開放心態(tài),不必過于刻意。二是影視國際作品的跨文化調適問題。從文化工業(yè)的層面看,跨文化調適是任何一部力圖贏得國際票房的作品都必須做的。應該充分關注一個基本原則,即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世界是中國的世界,不應把中國與世界對立起來,不應將中國文化的價值與世界文化的價值割裂開來。
姬德強: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我們需要回到一個文化貿易的重要概念,那就是“文化折扣”,即文化產品在跨文化流通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認同或理解的衰減。而且,文化折扣是常態(tài),是跨文化傳播的基本事實。完全的互相理解和認同是不存在的,這也體現(xiàn)在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求同存異”上。所以,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文化產業(yè),大都致力于文化產品的去語境化生產,即生產低語境化的文化產品,盡量減少文化折扣,從而保證最大化地獲取注意力并最終變現(xiàn)。
在這個意義上,也許我們需要轉換思維,從整體論轉向矛盾論。整體論基于文化本質主義和二元對立思維,強調文化間的系統(tǒng)性接觸、互動,乃至互通,而矛盾論強調主次邏輯?;诖?,中國的文化產品如果要走出去,就需要把握主要矛盾。如果主要目標是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那么主要矛盾應該是盡量去語境化,并且聚焦于文化間可以理解的主要故事邏輯,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展示的家庭關系與個人命運。而其他的次要矛盾,比如人物設定等高語境化元素,無法傳遞也是可以接受的,留給文化折扣一些空間,或者交給異域主義去處理,或許也能產生未可預期的跨文化傳播效果。
三、本土題材的價值轉換
劉?。航陙?,如《瘋狂動物城》等海外動畫電影,以其暖萌的風格、靈動的表達、軟性的敘事、情感的傾訴,成為有效價值輸出的載體。基于上一問題,如果放眼整個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中國本土價值如何能借助視聽傳媒藝術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國際“通用”化轉換?
張毓強:在人類文明發(fā)展歷史中,文明和文化的互鑒交融是一個大背景,誰也無法改變。在這一背景中,僅僅以臨時抱佛腳的、功利性的目的去思考話語表達和敘事的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國際傳播實踐的迷失。這不是說這些技巧不可用,而是要在相對明確的人類共有價值的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予以充分關注。
李繼東:無論是《瘋狂動物城》中的弱弱而萌萌的小兔子朱迪實現(xiàn)了警察夢、《功夫熊貓》中笨笨的熊貓阿寶成為武林高手,均聚焦于卑微個體的命運改變和夢想實現(xiàn),甚至可以說都是灰姑娘故事的翻版。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套路或程式,但這些主題卻是懲惡揚善、趨利避害、抗爭變革等元主題,這兩方面是影視對外傳播之道。簡言之,講述中國童話故事要從“道”的層面來著手,然后再考量中外影視技巧等綜合應用之術。
姬德強:國際傳播中一般有兩種價值觀敘事,一種是硬性的觀點表達乃至意識形態(tài)輸出,大多與國家、政黨、軍隊以及其他利益集團等政治實體相關,比如中美在貿易問題上的各自表態(tài);另一種是軟性的、嵌入式的價值觀傳播,也可以看作“去價值化的價值”,即非主動輸出,它是由于生產者自帶的文化身份、生活習慣和社會規(guī)范等因素,而附著在文化產品上的價值觀,比如視聽傳媒產品。
《瘋狂動物城》等海外動畫電影大多屬于后者,其外顯的或內含的價值與情感,或者是英雄敘事,或者是個體主義的自由敘事,或者是家庭敘事,大多來自一種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被廣泛認可的價值體系,因此不存在轉化問題。當然,源自墨西哥亡靈節(jié)的《尋夢環(huán)游記》獲得巨大成功,也展示了另外的可能,那就是非西方社會價值元素可以被上述價值體系所收編?;氐街袊?,應該進一步去語境化,將中國文化元素輸入這一全球電影工業(yè)的生產線中,在本土或海外,生產出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視聽產品;還是適當犧牲傳播力,尋找最大化減少文化折扣的路徑,選擇更精準的、更多樣的故事,以匹配全世界不同的區(qū)域性文化市場,這應該是中國電影多維度走出去和真正走進去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劉?。簩τ谶@個問題的答案未必能夠給出一個“包打天下”的對策,但我想有一個前提性問題,需要我們重視和思考。文化差異是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藝術國際傳播的終極性障礙。在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中,就文化和價值而言,未來有兩大緊迫任務:一是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需要了悟不同文化,特別是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二是厘定出少量的中國價值的核心主張,進行聚焦傳播。
首先,就中西文化對比而言,我們需要了然中西文化在一些方面的對比和差異,雖然從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文明的角度說,這些差異自然也是相對的。其次,就中國價值厘定而言,中國電影當前在價值傳播中,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就是無法清晰地呈現(xiàn)中國價值到底是什么,往往想表達的“價值點”很多,眾多進入國際傳播序列中的中國電影所呈現(xiàn)的中國價值,也常常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散亂而面目模糊。
面對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回到中華文明的價值觀本身,思考什么才是中華文明價值觀對世界的特殊貢獻、集中貢獻,確定之后通過傳媒藝術進行聚合、匯聚傳播,有的放矢。當然這種價值的世界貢獻既必須體現(xiàn)中華文明的特殊性,不能不具區(qū)分度、識別度;又要能夠被人類普遍接受,而不是異端的、凌厲的。筆者認為,“大同之道”的處世宏旨,“君子之道”的處世秩序,“中庸之道”的處世方法可以被選做中國價值的核心元素進入到國際傳播領域。①
四、主體自信的和而不同
劉俊:《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呈現(xiàn)出了富有魅力的東方視覺奇觀、中國文化意蘊。雖然將該片放置到國際傳播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多維度的不足和問題,但從更加宏大的視角來看,在本土主體自信的基礎上,從本國出發(fā),積極而主動對本土文化的精華部位、獨特元素加以合理改造之后進行有效的全球傳遞,則是促進全球文化、文明互鑒與對話的基本方式,是促進世界多元共存的基本態(tài)度。我們應如何對待這種“國際化”又“去國際化”的基本追尋呢?
張毓強:實質上,“全球化”與“本土化”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全球化是思考問題的大背景。本土化意味著我們已經在全球化的范疇中思考問題。而新時代的全球化則更大程度地尋求著本土文化特征的進一步發(fā)展和融入。在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和傳播過程中,如果將兩者對立起來,就會面臨全球化是誰的全球化、如何精準傳播等很多復雜問題。理想意義上,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堅持創(chuàng)作初心,按照規(guī)律辦事,這樣效果也許更好。
姬德強:確實,在快速全球化的中國這一宏觀背景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國本土票房的成功讓我們自然地想到了它是否可能在海外市場也產生相應的影響。這是一個全球化中國的思維模式,也是一個崛起的文明大國的交流宏愿。我們也相信,這一外向型的想象絕不是復刻某種文化霸權主義歷史,而是為了維護更加多元的世界文明圖景。是進一步“國際化”還是“去國際化”,回歸或扎根本土?這一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復雜多樣的,取決于三個方面:第一,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歷史和遺留下來的共同記憶,這部分故事理應得到發(fā)揚,需要聯(lián)合海外文化和傳媒機構進行精準開發(fā);第二,貫穿中華文化歷史但較少與其他文化產生過有效互動和融合的部分,可以繼續(xù)專注于在本土市場進行創(chuàng)造、傳播和承繼;第三,針對其他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我們理應保持一種平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更重要的是,嘗試從其他文化內部理解其意義生成和分享的邏輯,以及中華文化被解讀的條件、方式和多樣性,從而反觀中國影視國際傳播的可能與不可能。對中國影視走出去來說,第三點尤為關鍵。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實踐問題與本土化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AXW005)
「注釋」
①劉俊:《大同·君子·中庸:傳媒藝術建構國家形象的三大價值基礎》,《對外傳播》2016年第5期;劉?。骸妒〔炫c前瞻: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研究(1978—2018)》,《當代電影》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