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眉嫵
公元前628年12月,一代霸主晉文公病逝,新君晉襄公剛剛上任,晉國朝政動蕩。誰也沒有想到,第一時間出來“搞事情”的,竟是同晉國譜寫“秦晉之好”佳話的——秦國。
秦國暗地里調兵遣將,趁著晉國邊防松懈,越過晉國國境,打算吞并晉國的近鄰——鄭國。
半路上,秦軍的3位主將收到消息:偷襲計劃被鄭國識破。主將們思來想去,若是不改變計劃,秦軍人困馬乏,而鄭軍以逸待勞,兩軍相逢,秦軍鐵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秦軍當即轉道,順路滅了毫無戰(zhàn)斗力的滑國,而后得意洋洋踏上歸途。
面對如此目中無人的強盜行徑,晉國君臣齊聚朝堂,商議要拿秦國怎么辦。
有臣子和稀泥,說眼下新君剛接班,既要給先王服喪,又要穩(wěn)定朝政,秦國又是親家,不如以和為貴,能不追究就不追究。
而晉國的軍魂先軫,受不了一干臣子連帶新君遇事溫吞的模樣。他排眾而出,擲地有聲:“請陛下允臣帶兵阻擊秦軍!”
此言一出,立馬就有人反對:“可別忘了,當年是秦國出兵,擁立先王,才有如今的霸業(yè)。這份恩德,我們不思報答,是對先王的不敬!”
眾人紛紛點頭,就連晉襄公也十分認同。先軫那個心塞呀——想當年,他力挫楚國一戰(zhàn)成名,替晉國贏得霸主尊號,是多么霸氣威風。而今,面對軍力不如當年楚國的秦國,被人踐踏還要忍氣吞聲!
是可忍孰不可忍,先軫再次向襄公請求出兵。他分析利弊:“秦國既不顧念昔日情誼,又不講為友鄰吊喪的禮數(shù),已是十分無禮;眼下僅僅為著私心出兵,意圖侵吞與我國同盟的鄭國,一副貪婪無恥的小人行徑;更不用說肆無忌憚直闖我國國境——狂悖無禮到如此地步,我們還能視若無睹,感念恩德一聲不吭?現(xiàn)在出兵,老天爺都站在我們這邊呢!”
不出兵,那是明明白白告訴別國——晉國無能。一旦周邊鄰國不把晉國放在眼里,不服管束借機挑事,邊境必定禍患四起。為著邊境不亂,國家安穩(wěn),晉國必須要有態(tài)度。
最終,先軫的出兵請求被批準。時間緊急,大軍以黑衣作戰(zhàn)袍,趕往秦軍回程的必經之地——崤山,設下埋伏,嚴陣以待。
秦軍“欺負”完周邊小國,乘興而歸,萬萬沒想到,一頭扎進晉軍的埋伏圈,被端了個一干二凈。等秦軍的3位主將醒過神來,已成了晉國的階下囚。這場伏擊仗,向別國昭示了晉國實打實的霸主地位,也讓先軫再次威名遠揚。
晉軍喜滋滋想著:有了這3位重量級俘虜,這下子,秦國總該為他們的無禮而向襄公道歉吧?哪知道,3位重量級俘虜被押回都城不久,就被襄公安排放回了秦國。
先軫得了信,一面趕緊安排人手去追趕俘虜,一面火速進宮——他實在想不通,君主為何把關鍵人物輕易放歸。
襄公一見到先軫,便主動解釋了他放走俘虜?shù)木売?。原來,他聽從了秦穆公之女懷嬴的建議:“我們已經贏了,如果再殺了這3人,秦君必對我國恨之入骨,這仇就再也解不開了。不如咱們把人放回去,一來能消除秦君的怒氣,二來秦君會感激我們把人犯交回任他處置的好意。彼此都不會傷了和氣,這樣多好!”
懷嬴,是襄公的嫡母,晉國的王太后,也是秦君的女兒。襄公體諒嫡母作為女兒顧惜娘家人的一片孝心,這才放了人。
先軫聽罷,一口氣梗在胸口,話語激憤又沉痛:“多少將士拼上性命,才將人俘虜,卻因為婦人的三言兩語,就將戰(zhàn)果輕易丟棄。這3人一旦回去,秦公肯定不舍得殺,只會厲兵秣馬,追究我們半路插手的罪過,咱們國家很快就要大禍臨頭了??!”
一頓數(shù)落之后,先軫仍是氣不過,也不顧君臣禮節(jié),朝著襄公狠狠吐了口唾沫,仿佛把火氣也要吐個干凈。
經先軫一分析,襄公也急了,隨隨便便就答應放人,自己這是“腦殘”??!心里悔恨,也不計較先軫言語無禮、行為不雅的罪過,反而因為欠考慮放走了犯人,一個勁兒跟先軫道歉。
更糟糕的是,派出去的兵士來回報說,人犯已經渡河遠走,再也追不上啦!
事已至此,只能接受。冷靜下來的先軫,想起剛剛無禮至極的舉動,不由冷汗直冒:出言無狀、行為放肆,如此欺君,襄公非但不追究,還因為放了俘虜而一個勁兒向他道歉。自己何德何能,能讓一國之君如此對待,先軫自責到無地之容。
4個月后,狄人來犯。先軫是懷揣著對襄公的歉意跟敬意迎敵的。他大顯神勇,指揮士兵俘虜了狄軍首領,將狄軍殺得大敗。
為這場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先軫,在晉軍興高采烈慶祝勝利的那一刻,卸去了頭盔跟鎧甲,不等大伙兒反應過來,他已經單人獨騎,沖進了狄軍負隅頑抗的人馬當中。
殺紅了眼的狄軍,揮著各種武器,紛紛往先軫身上招呼。先軫無懼無畏,不抵抗,只一臉滿足地笑著說:“如我這般無知無禮的匹夫,在君王面前大放厥詞。君王仁慈不計較我的過錯,我又怎么能不計較自己的錯處呢?”說罷,迎著亂刀安然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