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秋
[摘要]福建閩南古厝建筑與當代家具結合并進行研究,是針對閩南建筑文化所屬的地域性文化的傳承和探究。不單是針對簡單元素的重構,也是在元素的選擇時研究它們的地域文化知識、精神層面的領會,及對人文內涵的理解,同時引進當代新的材料及其技術打造出家具造型的新視覺體驗,并感受家具的內涵。從而襯托出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視野碰撞后的結合,呈現出關于閩南古厝建筑在家具造型上所傳遞出的人文地理的理解,在千姿百態(tài)的設計中得到地域文化的傳承。
[關 ?鍵 ?詞]閩南建筑;家具造型;人文地理;藝術創(chuàng)作
一、建筑與家具二者之間的關系
建筑,是我們所生活的場所,它是生活實踐、生活活動的載體。而家具是我們當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它滿足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坐、臥、儲藏等需求。兩者不僅提供了生活的便利,還讓我們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和享受,它們的存在為我們的生存提供了優(yōu)質的服務,也因此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空間。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區(qū)域,人們在每一段特定的時間里都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反映當時特定的社會習俗。而這些都可以在建筑外觀以及家具的造型、結構方式以及制作的工藝中展現出來。而這些都可以說明當時的生活水平和生產力水平。例如,古羅馬斗獸場與古羅馬家具,都呈現出了一種以男性化為主的風格,堅挺而厚重,同時表現了羅馬帝國尚武好戰(zhàn)精神;艾斯特劇院和新古典主義家具用了很多的直線造型,讓線條感清晰并且細致但不失穩(wěn)健,從視覺中感受到表面的平整,整體給人莊重優(yōu)雅的感覺,從而表現出古典風格特色;而洛可可風格的家具,精致華美,色彩溫柔華麗,將造型的優(yōu)美與實用功能上的舒適完美的結合。從這些例子上看,家具的設計原理與裝飾都潛移默化與建筑特色相呼應,因此不同的建筑便有了相對應的風格家具作為搭配,兩者之間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物質水平和文明特征,因此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性。
家具與建筑之間除了它們特有的社會性之外,還具有內外空間與環(huán)境之間的配合性。人類所處內環(huán)境是由空間內的家具及其他產品所構成,而外環(huán)境包含了建筑體、園林等,并加上家具構成生活空間環(huán)境。它們之間的關系還表現在所處的環(huán)境、視覺上的造型、所使用的材料、造型中的腿腳架柱、建筑外觀上的門窗圍子以及窗格窗花、表面的裝飾紋樣等方面。讓他們的制作與造作的工藝、工具等呈現出相通與相似之處。
二、閩南古厝建筑元素對家具設計的啟示
從地域性研究建筑特色文化與家具造型之間的關系上,剖析出閩南古厝建筑的元素對家具造型上的啟示,并且遵循形式美法則,得出構成的理論和原則。得出新的主題后對其元素解構,將其元素打亂并重新組構。對傳統(tǒng)的古厝特色的建筑元素進行精簡,將其精髓重新揣摩及研究,然后運用到現代家具造型中,將閩南的古厝建筑元素和家具造型完美結合。
1.功能和藝術相結合
不管是建筑還是小小的物件,它們所存在的最為重要的價值就是它們的功能性。在滿足功能的使用基礎之外,對外形加以裝飾,這樣的家具才是完整的。例如臺灣北港朝天宮中龍門斗栱裝飾,令幾何形體與八角形藻井相結合,透過形式美法則中的重復 、均勻、對稱等美學與力學相結合,達到一定的美觀效果,同時還給人四平八穩(wěn)的平穩(wěn)感。
從閩南古厝建筑的形體上看,整體外形、細微的內部結構裝飾都遵循著形式美法則的節(jié)奏、律動。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的屋頂從它的橫剖面上看形似棵樹,逐層至上收縮聚于頂部,形成等腰三角形,達到左右相互對稱整體均衡狀態(tài)。這對于現代家具來說是值得借鑒的。
2.結構審美與建造審美相結合
閩南古厝建筑結構通過裝飾,不僅可凸顯結構上的美還可以掩藏一些結構上的不足之處,達到修飾效果。例如:閩南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部分,它們所呈現的輪廓線條顯得格外富有美感;它不單單是呈現出線條的優(yōu)美感,還起到了屋頂的防火及排水的功能。在建筑的制作工藝上大多都采用了榫卯結構,沒有用釘子等連接,利用凹凸的結構方式的特點巧妙地將構件與構件之間連接加固。在對家具造型設計時可以將其特有的構件引入設計中,從而作為一個切入點,將其特有的造型帶入局部的設計中,這樣不僅可以讓人從家具作品中了解到獨具地方特色的元素,還能感受和體會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智慧。
3.局部與整體的結合
設計的出發(fā)點源于它們的功能性,而所謂的藝術品的觀賞性遠大于它們的功能性,所以說不是所有的藝術都具備設計。在閩南古厝建筑中,很好地詮釋了藝術和設計兩者之間的結合,并且還具有濃厚的藝術感和強烈的設計,其中最為凸顯的就是它們的設計理念“少即是多”。從整體的閩南古厝建筑來看,在裝飾上做了極簡的設計,不僅建筑上端的屋脊、屋頂,還有建筑本身的欄桿、主梁都設計得十分精致。所以可以將建筑的重點帶入到家具的造型中,將建筑所呈現的元素用極簡的手法來點綴家具的一些細部裝飾設計,這樣能讓一件簡單的家具富有一些新變化及可看性,達到極簡的裝飾效果。
三、閩南古厝建筑裝飾元素提煉的原則
1. 傳承閩南古厝建筑元素意蘊的原則
將閩南古厝建筑元素帶到家具造型設計中去,必須提煉該造型元素,在這個過程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保留它特有的本質,并且將其精髓傳承——建筑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要將所提取的內容注入作品中,在作品上體現傳統(tǒng)的文化,讓組合構件與元素之間相互碰撞相互呼應,這樣不僅僅是在美感體驗上突出它的獨特性,還能創(chuàng)造出更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東西。在一些裝飾上,我們不單要做到表面的圖形呈現視覺上的美,我們還要將視覺上所呈現的美變成傳承上的精髓,讓人們感受到存在的意義。
眾多設計師都提出對傳統(tǒng)元素提煉和升華,不僅在過去還在當下也都在流傳。我們生活中能見到四大銀行的標志就最具有代表性,特別是中國農業(yè)銀行。整體標志是內方外圓的造型,也特別富有含義——天圓地方,其將象形文字、古錢幣的“稻”進行深化并提煉,麥穗上部開口向上,“田”字放入稻穗圖形當中,并以綠色為主調,蘊意著中國農業(yè)銀行平穩(wěn)向前擴展,將傳統(tǒng)的農業(yè)與“錢”的蘊意表現得十分完整。所以中國農業(yè)銀行能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印象全在于人們潛意識里對古錢幣與稻穗的認識。
由此例可以說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要堅持我們自己的特色文化,我們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上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流傳下來,把我們祖先所留下的東西保存好。所以我們在研究古厝建筑元素的時候,應該把舊的文化帶入新的設計中,并且創(chuàng)造出有特色的設計。
2.現代人的審美特點
時代在發(fā)展,我們對于環(huán)境的索取太過嚴重,大大破壞了環(huán)境,而我們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我們都在追求“極簡模式”,強調在宜人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材料的利用,從而讓環(huán)保成為主格調。家具業(yè)也開始用“簡約”代替“繁瑣”,在凸顯重要性下,讓我們的使用感上更加舒適、宜人,材料上更加環(huán)保等,并且在制作過程中講究保留原有的材料紋樣,在小小的構件上的進行裝飾,不用刻意去做造型,在體現家具的觀感和使用感上,用優(yōu)美的線條概括并且保證它的堅固。這樣,面對市場時,不僅能讓流暢的線條符合人體工程學,又能保證其堅固耐用又擁有品質,這就是經得起考驗又符合大眾審美的設計。
建筑是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它擁有獨具特色的魅力,承載著人們對人文地理文化的留念。閩南古厝建筑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視野碰撞后的結合,呈現出閩南古厝建筑在家具造型上所傳遞出的人文性,在千姿百態(tài)的設計中得到地域文化的傳承。它的獨特性也在傳統(tǒng)建筑的歷史上留下痕跡。通過對閩南古厝建筑的剖析,利用形式美法則,將其剖析——重組——剖析——重組,反復結合具體紋樣進行抽象處理得出新的切合點,再從家具本身出發(fā),把建筑和家具交融,創(chuàng)造出富有時代感的產品。
作者簡介:林華秋(1987—),女,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具環(huán)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