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古人常喜于闊野面水之處建樓寫記,是為遠眺河山,抒發(fā)胸臆。這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風景。
2019年春,因公過常州,見鐘樓區(qū)政府的辦公大廳里,平臥著一面古碑。碑側略殘,但字跡清晰。古碑怎么會來到政府大樓里?原來在清代,這里曾有一座百尺高樓,名大觀樓。歲月滄桑,樓久廢不存,而兩年前這塊石碑突然出土,詳記了當年的修樓之事。慧眼者急收來保護。
碑的作者是嘉慶年間主持修樓的知府胡觀瀾。正如其名,其觀也,別有波瀾。他說太守之守何為?一是守職,管好民生;二是守土,管好治安。又為何建樓?為觀風景,但更為登高觀政。登樓之時“我觀民,民亦觀我”。這是碑文的核心。已超出《醉翁亭記》的與民同樂,并于《岳陽樓記》心憂天下的理念之上,又悟出了敬民、畏民、受民監(jiān)督的思想,是一塊不可多得的議政碑、官箴碑,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修樓人的本意全在一個觀字。不但起名大觀,又另題字:大觀在上??梢娖溆^人、觀事、觀史、觀政,對世事人情已有太多的體驗。他提醒當官之人,春風得意上層樓,勿忘樓下萬人瞅。民心如鏡照忠奸,夾著尾巴作太守。
官與民的關系,是永恒的政治課題。官員看似在上,居高臨下,可任意為之。但不免載舟覆舟,自取其辱。當官如同登樓。登高雖可窮千里之目,但也常會忘記腳下之土。為官而知自戒自律最是難得。李世民當了皇帝,可謂登上了天下之最高樓,仍然以人為鏡,修正錯誤。曹操貴為丞相,當有人勸他當皇帝,他說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不肯去登那個最高樓。他們都是大觀、達觀之人,知樓高勢危,登樓如臨深淵。
當?shù)卣賳T,發(fā)現(xiàn)此碑,懂其深意,急收之廟堂,珍之寶之,晨觀暮讀,亦是可貴。然何不更放大其觀,移之河岸,立于廣眾?一可保護古跡,成就江南運河風景之大觀;二可讓更多的人觀碑參政,成就民主政治之大觀;三可使今人重溫歷史,而現(xiàn)中華文化之大觀。庶幾,大觀碑即成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一奇觀也。聞主政者已有此意,盼速成正果,堪慰古人,亦惠今民。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