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今對于給付訴訟制度研究越來越多,而臺灣地區(qū)的行政法中,對于給付訴訟制度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給付訴訟并且是臺灣行政法的一種法定訴訟類型,對比兩岸的相關規(guī)定和法條精神,我們能從中得到很多經驗。
【關鍵詞】 給付訴訟制度 給付訴訟構成要件 給付訴訟受案范圍
一、問題引入
(一)相關規(guī)定對比
我國行政訴訟法有這樣的規(guī)定,法院若查明被告有給付義務的,被告應履行,另外我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包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給付社保待遇的,行政機關具有相應的給付義務,如不履行則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這可以理解為給付訴訟的法條精神來源,但是我國并沒有關于給付訴訟的具體規(guī)定。我國臺灣地區(qū)行政訴訟法明確了行政訴訟的三種類型。第兩百零三條規(guī)定了因為情勢變更,法院可依當事人申請,作出消滅原有判決效力的判決??梢娺@條可以推導出在臺灣地區(qū)行政法上形成之訴的存在。給付訴訟規(guī)定在臺灣地區(qū)行政訴訟法第八條第一項,人民與中央或者行政機關間,因為公法上規(guī)定的原因,發(fā)生的金錢性給付,或者請求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分以外的非金錢性給付,可以提起給付訴訟,因為行政契約產生的給付義務也包括在其中,行政契約的一般理解就是行政合同。
(二)提出問題
可見我國臺灣地區(qū)是由公法請求權入手,明確訴訟種類后,由構成要件倒推相應的行政相對人權利,最終達到保護行政相對人權利的目的。通過區(qū)分一般給付訴訟和課以義務訴訟,構筑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給付訴訟制度,大陸雖然有一些類似臺灣的給付訴訟制度的法條精神,但是并沒有具體的給付訴訟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從臺灣的規(guī)定入手,借鑒一些臺灣的經驗,具體針對大陸沒有給付訴訟制度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期為學術理論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給付訴訟制度基本概念介紹
(一)給付訴訟制度的法理來源
給付行政最早在1938年由德國的Fosdof教授提起,fosdof教授認為,政府的職能在未來會逐漸朝服務轉化,國家應當為未來人民的權利發(fā)展提供更多的保護。給付行政會隨著法治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福斯多夫教授的理論以國家的義務更多的取代了國家的權利,這是給付行政的理論源泉,德國行政法規(guī)定了,人性尊嚴至高無上,而后,國家應當對人性尊嚴的保護和發(fā)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任何國家公權力機關都必須遵從保障人性尊嚴這一憲法精神。國家對于人民健康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為義務,應當通過一系列行政手段,促進公民的社保福利制度的發(fā)展,由此開始了福利國家建設的路程。提到給付訴訟的來源就不得不提到“社會法”這個概念。那么什么是社會法呢?在法治國家中,有權利必有救濟,行政相對人和行政機關的關系已經從單純的管理發(fā)展成管理和服務并行。隨著法治國家的發(fā)展,行政相對人對于自身的權利也會更加重視,也就促進了社會福利和失業(yè)保險這樣的制度不斷發(fā)展。因而社會法應當是以社會公平和維護社會正義為目的的法律,其核心價值是保障社會群體的均等發(fā)展機會,以及保障人們的生存條件。社會法的屬性為特別行政法,在功能上以給付行政為主,為了縮小貧富差距,由此強調國家的社會義務。由此人民的公法權利具有了理論上的來源,體現(xiàn)在行政訴訟制度中便是給付訴訟制度。
(二)給付訴訟制度的概念介紹
“給付行政”作為一個法律概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被學術界討論,它的理解和憲法第45條規(guī)定的物資幫助權息息相關,但是不能直接依據憲法提起訴訟,需要相關的立法來明確相應的請求權。依照相關法條的規(guī)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請求行政機關作出一定的行政行為,首先必須行政機關具有明確的法定義務,而后相對人必須有權申請,再者若判決當事人一方具有相應的給付義務,法律上也給予了相應的查明期限,在合理的范圍內履行給付義務。參考臺灣地區(qū)行政訴訟法可知,人民因為公法上的原因提起的,除了作出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處分以外的請求可以提起給付訴訟,包括金錢性的和非金錢性的請求。公法權利本質上就是公民權利的一部分,給付訴訟給予了公民對自身權利的一個救濟途徑,很好的保障了行政相對人的權利。
(三)給付訴訟的分類
依據臺灣地區(qū)行政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給付訴訟可分為:金錢性的給付訴訟,如公務員的退休金,或者財產上的給付,補助金及依據稅收法規(guī)定的追繳稅款等,也包括基于公法上的無因管理產生的給付義務,這種類型的給付訴訟,多以直接的金錢給付為主,所給付的數額一般以直接實現(xiàn)的為準,不包括預期實現(xiàn)的利益。
非金錢性的給付包括:有積極的請求作為訴訟,例如請求政府信息公開,還有消極的請求行政機關的不作為給付訴訟,即請求行政機關不作為某事,同時也包括對于違法行政行為的排除妨害請求。這種違法行政行為的狀態(tài)必須是持續(xù)性的,否則不滿足給付訴訟的起訴要件。因行政合同所產生的給付義務,視給付義務履行的標的如何,劃分為金錢性給付訴訟,或者是非金錢性給付訴訟。
(三)給付訴訟制度的構成要件
給付訴訟制度最重要的構成要件便是公法上的請求權,公法上的請求權,需要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人民可以依據法律規(guī)定相關程序,實現(xiàn)公法請求權。臺灣地區(qū)給付訴訟的受案范圍,人民因為公法上的原因,除了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訴訟標的是明確具體的,可以提起給付訴訟。可見臺灣地區(qū)的給付訴訟受案范圍較大?!胺ㄔ赫J為被告應當負有義務的,應當判決被告履行相應義務。”。依此規(guī)定,相對人可以請求判決被告依法給付特定的物或行為。但是,“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尚有兩個問題待解。首先是什么是依法,即對于依法的理解。根據江必新教授的觀點,“依法”可以是依照法律相關規(guī)定,也可以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合作產生的義務。例如由行政合同簽定產生的義務。依據行政法相關原理,行政相對人可以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提起行政給付訴訟,由此產生的公法上的請求權是沒有爭議的。而臺灣地區(qū)對于給付訴訟產生的基礎明確了必須是因為公法上的原因產生的,而不能是私法上的原因提起給付訴訟。依法的理解也可以從憲法中去理解,在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中說到,人性尊嚴不可侵犯,國家應當盡一切努力,對此進行保障。人民由此請求國家對自己的人性尊嚴進行保護,履行法律上相應的作為和不作為義務。這也是對于給付訴訟制度“依法”是依據什么樣法律的一種理解。綜上,我們可以對臺灣地區(qū)的給付訴訟制度構成要件,有如下的理解,首先必須是因為公法上的原因而產生的給付義務,適用范圍包括金錢性給付以及除了具體行政行為以外的其他行政行為,而后訴訟標的是明確的,當事人是具體的,最后是預期的實現(xiàn),同時是不存在應當提起其他訴訟種類的情況。
三、臺灣地區(qū)案例經驗借鑒
臺灣一個案例中,被上訴人是退休老教師程先生的遺屬,上訴人是核發(fā)退休金的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依據退休金發(fā)放辦法,從2004年7月開始停止發(fā)放程先生的退休金,包括2004年度的年終獎金和慰問金。后程先生于2005年過世,被上訴人向行政機關申請補發(fā)從2004年7月到2005年之間的退休金額。上訴人行政機關不同意,被上訴人提起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支持了被上訴人一方申請發(fā)放退休金的訴訟請求,但是駁回了發(fā)放春節(jié)慰問金部分的訴訟請求。臺灣“最高行政法院”認為,人民請求行政機關作出一定的行政行為,除具體行政行為以外的,且當事人和訴訟標的都是確定的,那么應當提起給付訴訟,具體行政行為以及其他的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且訴訟標的不明確的,或者行政機關怠于行使自己作為義務的,則應當提起課以義務訴訟。
臺灣地區(qū)具體將給付訴訟具體區(qū)分為課以義務訴訟和之外的一般性給付訴訟,由行政機關的作為與不作為方式包括了盡可能多的行政行為,能夠盡量防止行政機關不作為,這是構建給付訴訟制度的不錯設計。
四、結論
(一)促進給付訴訟類型法定化
臺灣地區(qū)從公法權利入手,明確訴訟類型法定化,構建給付訴訟制度,明確了受案范圍,盡可能多的涵蓋了行政機關可能作為的情況。從根本上實現(xiàn)了對行政相對人權利的保護。而大陸的行政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訴訟類型法定化,也沒有具體的給付訴訟制度。雖然臺灣地區(qū)有自己獨特的情況,也有不同的制度來保障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但是訴訟類型法定化推出相關程序和行政相對人權利的做法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臺灣地區(qū)歷經20年的給付訴訟司法實踐,已經有了很多的案例,也為理論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適當擴大行政訴訟的范圍
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中,政府的單純的管理職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因而在政府職能有合作有管理的今天,我們經常會和政府的各種各樣的行政行為打交道。相對于臺灣地區(qū)來說,大陸沒有給付訴訟制度的情況下,對比大陸的行政訴訟范圍,具體行政行為不可訴的情況在今天也需要不斷的發(fā)展,同時也會造成對行政相對人權利保護不夠等情況。公民的公法權利是公民對于行政機關所享有的一項自由權利,公民讓渡了自己的部分權利給予了國家,公權力本質上公民權利的一部分,公民的讓渡后,由行政機關行使權力,那么公權力就應當更好地保障了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如今公民的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這也對一般給付訴訟制度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適當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勢在必行。行政給付旨在積極的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是現(xiàn)代福利國家發(fā)展的重點,從最初的行政機關與公民之間單純的管理模式,到現(xiàn)在的管理之中又有合作,這對于行政訴訟的結構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對此,適當的擴大。另外對于行政指導是否可訴這個問題,大陸學者關注的焦點在于行政指導是否具有強制性,以此來判斷行政指導是否具有可訴性。行政指導,作為一個行政事實行為,在臺灣地區(qū)是具有可訴性的,只要是公法上的原因,滿足起訴要件,則可以提起給付訴訟。
【參考文獻】
[1]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三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頁。
[2] 謝榮堂:《國家積極作為義務》,載《華岡法粹》2011年第11期,第86頁。
[3] 鐘秉正:《社會法與基本權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3頁。
作者簡介:陸俊昊( 1992-) 男,漢, 廣西象州人,海南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