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荔
說起邊界感,不得不提起我的老爸,連我裝修房子他都要干涉一下,提了一堆建議,如果真聽他的,那么房子就裝成鄉(xiāng)下地主老宅了。其實中國式關系里,處處存在著邊界模糊的問題,親友很多時候會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干涉他人,導致很多關系處理起來特別困難,也使當事人倍感煩惱。在國外,爺爺奶奶要想帶孫子出去玩,是不容易的,需要征得孩子父母和孩子同意,乃至大聲呵斥或打孩子幾巴掌,是會被鄰居以“虐待”孩子舉報的。中國家長是想不通這一點的。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里,有太多父母對孩子的愛中夾雜著濃重的“你必須聽我的”強勢,而“我是為你好”式的愛更是綿里藏針,限制了孩子的獨立和自由。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的母親愛上了老華僑崔寶劍,結果老華僑的兒子卻認為女方是圖房子圖錢,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讓這對黃昏戀人愁苦頓足。兒子認為自己完全有權干涉父親的婚姻,父親以及羅子君的母親,也沒有意識到這本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事,子女沒權力干涉。晚輩對長輩婚戀的強行干涉,這正是交際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現(xiàn)。
界限感,其實是我們作為人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素質(zhì)、禮貌和教養(yǎng),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只有你尊重、珍惜自我的個人邊界,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邊界與私權,不去侵犯他人的私域,不論是父母子女、夫妻戀人,還是親朋好友同事,概莫能外。
越是感情好的夫妻,越是明白尊重對方邊界感的重要性。我有我的愛好,不想被過多管制;你有你的空間,我也不會限制你的自由。唐詩有云:“至親至疏夫妻?!狈蚱拗g相處得好,便能心心相印,恩愛交融。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里寫道:“交淺言深,君子所戒?!睘槭裁唇粶\切勿言深?因為感情沒到那分上,你和他的邊界是不容許你的言語僭越的。一個沒有界限的人生活是混亂的,為別人承擔責任,過度掌控或順從,想要改變別人卻感到無力和沮喪。
三毛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我不多說無畏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盡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地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痹谌魏我欢侮P系里,只有雙方保持適當?shù)木嚯x,尊重對方的人格,不越界,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大家才能愉快地相處。
遠而不疏是種能力,近而不入是種智慧。一個人只具有了邊界感,就是具備了極高的修養(yǎng)。不隨便插手別人的事,也不干擾別人的生活,即使,他離你的生活很近,卻會讓你有莫名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于丹說:“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ㄎ慈_,月未圓,這是人和人間最好的境界?!边吔绺胁⒉粫屛覀冏兊媚吧?,反而會讓我們的相處變得更舒適。恰如其分地拿捏邊界的微妙之處,是衡量一個人行走于世的大智慧。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博士認為人和人的關系有4種距離。由疏到近分別是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那些惹人厭煩的人,并非什么卑劣之徒,只不過是不注重人際間的分寸,觸到了他人的邊界。世界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負責;他人的事他人負責;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出門記得打傘就好。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眰€人邊界在西方是非常受重視的概念。所以,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漸漸你會發(fā)現(xiàn)個人邊界感清晰,生活變得容易得多了。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