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
(遼寧省軍區(qū)興城干休所,遼寧葫蘆島 125000)
在臨床上,有很多需要長期臥床修養(yǎng)的老年患者,由于受到手術、麻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下肢得不到活動,從而容易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1],嚴重的患者還有可能發(fā)展成為肺栓塞,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需要對長時間臥床老年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2-3]。為了探究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該文選取了該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88例長期臥床老年患者進行研究,具體研究情況見下文。
資料來源于該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從總隨機抽取88例長期臥床老年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編號,1~88號,其中奇數(shù)號為對照組,44例,男性25例,女性 19 例,年齡 61~84 歲,平均年齡(69.55±4.44)歲,其中腦卒中偏癱23例,骨折21例;偶數(shù)號為觀察組,44例,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69.32±4.13)歲,其中腦卒中偏癱 24例,骨折 20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制定護理方案。責任護理人員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嚴格要求護理人員按照護理方案實施護理工作,保證護理服務的質(zhì)量。(2)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首先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講述長期臥床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以及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害,讓患者認識到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促使患者勇敢面對自己的疾病。(3)生活指導。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評估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重點加強對高危人群的護理,囑咐患者早睡早起,清淡飲食,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多飲水,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4]。(4)體位指導和物理治療。將患者的患肢使用軟枕抬高,高度需要略高于心臟20~30 cm,保證血液可以回流,體位每1 h更換一次,防止局部受壓影響血液循環(huán)。每天都需要對患者使用45℃ 溫水浴足,時間為10 min,并且每天對下肢進行按摩,2次/d,每次持續(xù) 20~30 min。指導患者使用醫(yī)用減壓彈力襪及空氣波壓力治療儀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另外,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在醫(yī)師指導下予以抗血小板凝集、促進下肢血管血流灌注恢復的藥物[5]。(5)康復訓練。每天都需要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進行上下肢訓練,防止出現(xiàn)肌肉萎縮現(xiàn)象,訓練強度需要根據(jù)患者的承受能力進行確定,訓練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對患者造成意外傷害[6]。
觀察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護理前后大小腿周徑變化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7]。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3例,發(fā)生率為6.8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分析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大小腿周徑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更加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大小腿周徑變化情況比較分析[(±s),cm]
組別 大腿周徑護理前 護理后images/BZ_145_855_1435_883_1462.png小腿周徑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2.25±0.43 2.24±0.53 0.532>0.05 1.95±0.42 1.46±0.53 4.532<0.05 1.87±0.32 1.85±0.34 0.452>0.05 1.37±0.31 0.81±0.34 4.242<0.05
在觀察組44例患者中,滿意32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5.45%,在對照組44例患者中,滿意20例,基本滿意16例,不滿意8例,滿意度為81.82%,由此可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患者長期臥床,運動量小或者沒有運動量,下肢血液循環(huán)變慢,再加上老年人本身血液循環(huán)就比較緩慢,因此非常容易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對患者造成嚴重不利的影響,甚至有些患者會因此喪命[8-9]。為了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該院對收治的部分長期臥床老年患者采用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包含多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保證患者下肢有足夠的血流灌注量,起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目的[10-11]。
通過該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3例,發(fā)生率為6.8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大小腿周徑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更加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4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1.82%,由此可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該文的研究結果與李琳琳[12]在相關課題當中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就說明采用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提高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