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零勇勝 周超 黃一峰
214200江蘇省宜興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二科,江蘇 宜興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數(shù)據(jù)顯示有10%~20%的患者需手術治療,經(jīng)皮脊柱內鏡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術是目前最熱門的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恢復快等諸多優(yōu)點,但治療期間發(fā)現(xiàn),術后患者常常伴有殘留癥狀,包括腰部疼痛、神經(jīng)根麻木、肌力減弱等,影響術后恢復[1]。為此,本次研究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內鏡術后殘留癥狀患者予以身痛逐瘀湯治療,觀察有效率及殘留癥狀,報告如下。
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內鏡術后殘留癥狀患者58例,根據(jù)術后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各29例。A組男17例,女12例;年齡25~64歲;病程14 d~10年。B 組男16 例,女13 例;年齡28~68 歲;病程20 d~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診斷標準,即腰部疼痛,放射至下肢;局限性壓痛點;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結果;肌力及腱反射、皮膚感覺改變;X 線檢查,可見椎間隙狹窄;CT/MRI檢查確定腰椎間盤突出。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依據(jù);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合并心理疾患、消化道出血等疾??;③拒絕隨訪;④存在藥物濫用病史。
方法:①A 組術后予以常規(guī)處理:包括臥床休息,預防性抗生素靜脈滴注1 d,甘露醇、地塞米松靜脈滴注3 d,口服止痛片、甲鈷胺片,鍛煉下肢及腰背肌。②B 組在上述常規(guī)處理基礎上加用身痛逐瘀湯:紅花、川芎、牛膝、桃仁各15 g,當歸、沒藥、甘草、炒五靈脂、秦艽、地龍各10 g,羌活、香附各5 g;溫水煎煮,200 mL/劑,分早晚口服,連續(xù)治療2周。
觀察指標:術后第1天、術后1個月門診復診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包括下肢疼痛及下肢麻木,結合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即0分為無癥狀;2 分為輕微疼痛及麻木;4分為中度疼痛及麻木,影響生活;6分為劇烈疼痛及頻發(fā)麻木。直腿抬高及下肢肌力評分:直腿抬高,0 分為正常;2 分為50°~70°;4分為30°~50°;6分<30°。下肢肌力:0 分為肌力5 級;2分為肌力5-級;4 分為肌力4 級;6 分為肌力不足3級。
療效判定標準[2]:①治愈:癥狀消失,恢復正常活動,改善率≥90%;②顯效:癥狀消失,可活動,改善率為70%~90%;③有效:癥狀緩解,恢復部分活動,改善率<70%且≥30%;④無效:病情無任何改變,改善率不足30%??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SPSS 24.0 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B 組治愈11 例,顯效7 例,有效9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3.10%;A 組治愈9 例,顯效4 例,有效8 例,無效8 例,總有效率為72.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B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評分低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下肢麻木積分 下肢疼痛積分 直腿抬高積分 下肢肌力評分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29 3.73±0.15 2.03±0.13# 4.07±0.23 2.01±0.33# 3.49±1.01 1.33±0.33# 3.33±0.15 1.87±0.41#B組 29 3.75±0.13 0.65±0.21# 4.15±0.25 0.73±0.27# 3.55±1.20 0.73±0.25# 3.35±0.13 0.95±0.37#t 0.543 0.089 1.268 16.166 0.206 7.804 0.543 8.971 P 0.590 0.000 0.210 0.000 0.838 0.000 0.590 0.000
據(jù)報道,脊柱內鏡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發(fā)生殘留腰痛、麻木、肌力減弱的概率分別為45%、21%、34%[3]。臨床醫(yī)生通常采取常規(guī)消腫、止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治療,但患者仍會發(fā)生不同程度殘留癥狀。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留癥狀的發(fā)生與手術創(chuàng)傷造成椎骨及周圍附屬組織受損,血溢脈外,離經(jīng)之血阻滯氣機,經(jīng)氣不利,氣血瘀滯痹阻有關。建議以活血化瘀、通絡為原則。身痛逐瘀湯中,川芎為君藥,起到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功效,當歸、五靈脂、桃仁、沒藥、紅花等均為臣藥,起到止痛化瘀、補血活血功效;地龍、羌活、香附、牛膝、秦艽均為佐藥,其中香附起到調理氣機之功效,牛膝起到活血調經(jīng)、利水消腫之功效;地龍,起到通行經(jīng)絡之功效;秦艽、羌活起到通痹止痛之功效。甘草,為使藥,起到調和諸藥功效。諸藥合奏,共奏活血化瘀、通痹止痛功效。在此基礎上,對各中草藥藥理特點予以分析,川芎,具有促進血管擴張作用,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減少淤血現(xiàn)象;桃仁,具有抗菌、鎮(zhèn)痛、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而紅花則能夠減輕炎性反應,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代償;當歸及五靈脂,可降低血漿黏度,增強機體免疫力;地龍,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預防血栓,香附及秦艽則具有較高的消炎、鎮(zhèn)痛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且B 組殘留癥狀評分低于A 組,表明身痛逐瘀湯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與身痛逐瘀湯改善血液流變及機體微循環(huán)、糾正神經(jīng)根缺血缺氧、保護神經(jīng)細胞等作用有關。
綜上,身痛逐瘀湯對脊柱內鏡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病情恢復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