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文章以Hyland元話語系統的人際模型作為分析框架,對 “21世紀杯”英文演講比賽(大學生組)決賽中67名選手的即興演講錄音文稿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雖然低分選手和高分選手在交互式元話語的使用上差別不大,但在構建令人信服的論證時,高分選手和低分選手在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區(qū)別。
關鍵詞:元話語; 英語;即興演講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165 — 03
語言交際中的話語包含基本話語(primary discourse)和元話語(metadiscourse),其中基本話語表達關于話題的命題信息,元話語引導讀者去組織、 理解、 評述命題信息,并對命題內容做出反應。Hyland認為,基本話語和元話語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話語既要表示命題內容又要實現與讀者互動兩個功能。本質上講,元話語是文本作者(或說話者)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為幫助讀者(或聽話者)更好處理和理解所要表達信息,而采用的一系列語言組織方式。元話語單位可以是由詞、短語、句子甚至更大的語法結構所組成,具有標示話語結構、提醒讀者注意、表達作者對語篇內容的態(tài)度、表達作者對讀者的態(tài)度等功能。元話語的應用體現不同語體的特征,它是報道性、勸說性語篇的重要構篇機制。
近年來,一些研究以Hyland元話語交互和互動型分類框架為基礎,對元話語在演講中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對英語為母語的政治人物演講中元話語種類和使用頻率的研究;對學術演講中人際元話語的使用情況的研究;〔1-2〕對元話語如何幫助實現演講的勸說功能的研究;對中國大學生在即興演講中所使用的元話語的種類和頻率的研究等。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文以Hyland元話語人際模式理論框架為基礎,對67名演講選手在英語即興演講中元話語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試圖發(fā)現元話語運用與演講效果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從而反映出高分演講者與低分演講者在元話語使用上存在哪些差異。本文嘗試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1.演講選手在即興演講中各類元話語的使用情況是什么?
2.演講評分高低是否與所使用的元話語頻率、種類以及有效性存在相關關系?
3.高分演講者與低分演講者在元話語使用的頻率、種類以及有效性存在哪些差異?
(二)語料收集與分析
本文以2005至2017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大學組)決賽部分67份即興演講錄音的文字稿為語料。作者手工將即興演講部分錄音音頻轉寫為文字,并將語料中所出現的各元話語手工標記出來。本文之所以選擇以大學生英語即興演講為語料主要是因為與有準備的演講相比較,即興演講中的語言運用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應出語言使用者對元話語的掌握情況。選擇“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大學組)的即興演講為語料是因為該比賽被認為是一個高水平的英語公共演講比賽,學生的英語水平更接近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所有即興演講部分的題材都是勸說類演講,總計33,682字。
作者對即興演講文字語料進行人工閱讀和手工編碼,編碼過程中參考Hyland的元話語人際模型。編碼過程中,作者對元話語和命題內容進行了區(qū)分,元話語的功能加以突出顯示進行編碼標記,從而反映出特定元話語標記所屬的元話語類別。
摘錄1:
Ladies and gentlemen (參與標記), if you(參與標記) would ask me(自稱語) whether globalization is enough, I(自稱語) will definitely(強調語) say “no”. Globalization is a powerful force available to us (參與標記), enabling people to communicate, to help, and to warm, justlike (解釋標記)what the American street singer did to me (自稱語) at that (內指語) cold and dark night.
為了研究高分演講者和低分演講者在元話語使用方面的差異,作者還邀請了一位英語為母語的美國某大學英語系教授一起對這些即興演講語料進行打分排名。語料評分標準主要關注的是三項相互關聯的演講能力:1.內容。2.組織。3.說服力。每一項標準中有4個級別:A(優(yōu)秀),B(良好),C(中等)以及D(一般)。
二、結果與討論
對全部語料進行校對并對元話語標記進行編碼后,本文對語料中元話語標記的種類和使用頻率進行了統計(針對研究問題1)。在統計結果的基礎上,作者使用SPSS對所得到的統計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以確定演講中元話語使用與演講選手在內容、組織及說服力方面的得分情況是否存在顯著相關性(針對研究問題2)。 在統計分析之后,對演講語料進??定性分析,從而反映出高分和低分演講者在元話語的使用模式上的一般特征(針對研究問題3)。
(一)元語語使用頻率
本文采用Hyland交互式和互動式元話語分類系統,對語料中各類元話語標記的使用頻率和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統計中側重元話語詞項的功能、出現頻率及分布特點,統計結果見下表:
如表2所示,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頻率遠高于交互式元話語,二者占比分別是75.2%和24.8%。在交互式元話語中,轉換標記 使用的頻率最高,占元話語標記總數的15%,其次是框架標記(6.7%)和注釋語(2.5%),而證源標記和內指語的使用則相對有限,分別占0.4%和0.3%。在互動式元話語中,自稱語使用最高,占元話語總數的31%,其次是參與標記(15.4%);強調語與模糊語的使用分別占10%左右,而態(tài)度標記則占8.4%。一些其它研究也顯示演講中互動型元話語的使用頻率高于交互型元話語,但兩種元話語使用比例上的差別比本文中二者的差異要小?!?〕這些研究的語料均是英語為母語人士的演講;本文語料來自英語為非母語的大學生,在英語的運用方式和元話語的使用上與母語人士有一定差異。 李楠、張弘對中國大學生英語演講語料中交互型和互動型兩類元話語的比例分析數據則與本文數據相吻合?!?〕〔5〕
(二)元話語使用與演講分數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使用SPSS軟件,本文對演講者元話語使用與演講分數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只有互動式元話語與演講分數具有弱相關性。其中模糊語的使用與演講選手分數高低具有弱正相關性(r=0.363, n=67, p=0.001)。類似地,態(tài)度標記的使用也與選手分數呈弱正相關性(r=0.208, n=67, p=0.033)。關系標記的使用與選手分數相關性很弱(r=0.174, n=67, p=0.035)。值得注意的是,自稱語 (r= -0.234, n=67, p=0.021)和參與標記(r= -0.197, n=67, p=0.031)的使用與選手分數呈一定的負相關性; 也就是說,過度使用上述兩個元話語標記反而會降低演講分數。
表3中的數據顯示在交互式元話語標記的使用上,高分組與低分組之間差異很小。相反,在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上,高分組和低分組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其中,高分組模糊語的使用比例是低分組的2 倍以上(16.31% v.s.7.22%); 在態(tài)度標記使用上高分組比低分組高出2.2% (10.34% v.s. 8.17%). 而在其它種類的互動式元話語使用上,高分組的使用頻次卻比低分組低。其中高分組自稱語的使用比低分組低14% (21.76% v.s. 35.89%);在參與標記的使用上高分組比低分組低大約9%(10.24% v.s. 19.38); 在強調語的使用上高分組比低分組低約3%(9.42% v.s. 12/31%)。
表3統計數據表明演講選手分數高低與交互式元話語的使用上沒有相關關系,這相SPSS相關性分析的結果保持一致。在互動式元話語中,模糊語和態(tài)度標記與演講分數正相關;而自稱語和參與標記則與演講結果呈微弱地負相關。
(三)元話語的使用與說服力
1.交互式元話語的使用與說服力
演講文體中,交互型互動主要服務于演講者觀點的組織和闡釋,是基于對聽眾的理解能力、交際語境的假設所確定的組篇策略?!?〕在本文中,過渡語和框架標記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兩類交互式元話語;通過使用這兩類元話語,演講者可以使演講內容以更加合乎邏輯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使得各要點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明確,有助于聽眾明白各部分的關系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演講者要傳達的信息和主旨。本文中,演講者使用頻率最高的轉換標記分別是表示承接關系、比較關系和因果關系轉換標記。這也是一般英語語篇中較為常用的過渡語類型。〔1〕本文中最常用的轉換標記是表示對比的”but”,表示因果的”so”,表示承接關系的”and”。
本文中,演講者使用了一系列框架標記,其中最頻繁使用的的框架標記是表列舉關系的”first of all”, “in addition”, “finally 以及表示結論的”to sum up”, “all in all”等。通過使用這些框架標記,演講者有意提示新要點的提出以及演講的結尾等,從而使聽眾能夠注意到演講的進展并跟上演講者的思路。
2.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與說服力
本文中,互動型元話語使用頻率很高,是交互式標記使用的4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演講者有意使用更多的互動式元話語引起聽眾注意、澄清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強自己演講的說服力。〔4〕
本文中,模糊語的使用與演講分數呈正相關,高分組使用了更多的模糊語,這也一定程度地說明了模糊語發(fā)揮著重要的人際互動作用。演講中從演講者提出觀點,到觀點被聽眾所接受,要在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經歷一個復雜的心理互動過程。由于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一個觀點進行有邏輯的,系統的表述不是件容易的事, 聽眾常以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來審視,判斷此觀點的正確性、 合理性和可接受性,所以演講者的陳述要特別謹慎。為了避免觀點過于絕對和主觀,演講者往往使用模糊限制語來減緩自己的新論點表達的明確性和肯定性,以盡可能減少反對,贏得聽眾的接受。
本文3.3節(jié)發(fā)現,自稱語的使用與演講分數呈微弱地負相關性,這在一定程度地說明自稱語的大量使用可能會降低說服力,尤其是在一些學術語篇或正式演講中,自稱語的過度使用往往是被演講者努力避免的。然而,在本文語料庫中自稱語標記出現了1692次,占元語語總數的31%。其中高分組的使用頻次占元話語總數的21.76%,而低分組的使用頻次占元話語總數的35.89%。這一頻率在中國學生英語演講中比較常見?!?-5〕相反的是,英語為母語的演講者自稱語的使用頻率要遠低于此值?!?〕 〔6〕這可能是由于演講者在即興演講環(huán)節(jié)中由于時間壓力、緊張、英語嫻熟度不足等因素,出現了較多的自我更正和停頓所致,導致自稱語的使用頻次高于英語為母語的演講者自稱語的過度使用往往給聽眾留下論據流于人個化、主觀化,從而對演講的說服力產生負面影響?!?-6〕
總之,本文以Hyland元話語系統的人際模型作為分析框架,對67名演講選手即興演講錄音文稿的元話語使用情況分析發(fā)現,演講過程中,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頻率遠高于交互式元話語的使用,盡管在交互式元話語的使用上,高分選手和低分選手的差別不大,但在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上卻存在較為明顯的區(qū)別。此外,本文發(fā)現互動型元話語的使用與演講選手分數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而交互型元話語則與演講分數不顯著相關。在互動型元話語中,高分選手通過有效使用模糊語、態(tài)度標記以及自稱語比低分選手獲得了更好的說服效果。
〔參 考 文 獻〕
〔1〕Zare, J.,& Tavakoli,M. The use of personal metadiscourse over monologic and dialogic modes of academic speech 〔J〕. Discourse Processes,2017,54(02),163-175.
〔2〕徐來娟.英語學術講座話語的評價及其語類結構〔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陳玉蓮,張映先.女性演講者元話語使用特征及修辭功能分析——以希拉里·克林頓競選演講為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3):72-78.
〔4〕李楠. 對中國大學生CCTV即興演講中元話語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2.
〔5〕張弘.中國大學生英語即興演講中的元話語研究〔D〕.鎮(zhèn)江:江蘇科技大學,2016.
〔6〕彭晨,2016.中美政治演講中的互動元話語對比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