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如果要繪一幅氣勢恢宏的湘學歷史地圖,必定不能忽略衡陽縣一處安靜樸素的所在——湘西草堂。
參天古樹下,一座看不見屋頂、民房式布局的三間兩層普通房子,便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晚年隱居于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故被后人尊稱“船山先生”)故居湘西草堂。湘西草堂為衡陽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湘文化基因庫。
湘西草堂坐落于衡陽縣曲蘭鎮(zhèn)湘西村菜塘彎,婁衡高速公路北部2公里處?,F(xiàn)草堂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平方米。
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秋,面積不大,是一普通茅屋。王船山逝世后,其子王敔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將茅屋改為磚木結(jié)構(gòu)瓦房。王敵死后,草堂幾經(jīng)滄桑,多次典賣。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船山的曾孫王其旋設(shè)法將其收回,并加修茸。嘉慶癸酉(1813年)乙亥(1815年)間改作祠堂,門額題“船山祠”,設(shè)像以祀。
自此,湘西草堂得以保存。
遠遠望過去,湘西草堂位于一座矮小的土丘上,四周古樹密林,門前懸掛著“湘西草堂”牌匾,讓它顯得與眾不同。湘西草堂有茅屋三間,左為住房,右為書房。
走進客廳,最醒目的是船山先生巨幅畫像及船山先生的自撰聯(lián):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草堂院內(nèi),茂林修竹,綠蔭如蓋,旁有古楓,其干粗大而彎曲,形若駿馬昂首躍前,王船山生前稱之為“楓馬”。院內(nèi)還有一株古藤,鐵骨盤旋,蜿蜒上升,俗稱“藤龍”,據(jù)說是王船山親手栽的。如今,楓馬藤龍奇狀異貌,生機盎然,中外游客譽之為草堂“奇觀”。
離湘西草堂4公里的曲蘭鄉(xiāng)船山村大羅山脈的虎形山上,有王船山之墓,系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衡永郴桂巡道譚啟瑞修建。旁刻有船山自題墓志銘:“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邱,故銜恤以永世?!?p>
船山墓地一如王船山本人的一生,安靜簡樸。墳?zāi)怪黧w占地100平方米,墳盤共石階三級。二級石階分別立《重修墓記》和《保護告示》。兩邊石刻對聯(lián)兩幅:“前朝干凈土;高節(jié)大羅山。世臣喬木千年屋;南國儒林第一人?!?/p>
1956年7月和1983年10月,王船山故居、王船山之墓均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省文化局撥款重修草堂,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堂單門獨院,白墻黑瓦,被蒼槐翠柏遮掩,清靜雅致,是修身讀書的好地方。王船山先生后半生在此潛修十七年。他一生著書四十余年,共著書四百余卷,八百多萬字,其中大部分著作是在草堂寫成。近千萬字的輝煌巨著,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嘆為觀止的文化遺產(chǎn)。
如今的湘西村著力發(fā)展文化旅游,將湘西草堂修葺一新,門前鋪卵石小徑,院前水田種滿荷花,還修建了后山公園。
同時,湘西村加大生態(tài)文化和國學文化推介宣傳力度,村在林中、路在樹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生態(tài)文化村莊基本建成。村子傳承優(yōu)良文化,形成了環(huán)境優(yōu)良、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
近年,湘西村先后獲得芒果TV“三湘巨變微紀錄·四十年四十村”大美鄉(xiāng)村、省級“扶貧開發(fā)先進集體”、省級“旅游特色名村”、省級“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湖南省人民政府網(wǎng)、新湖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