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我家女兒佳音今年7歲,最喜歡涂涂畫畫。她在家里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在白紙上畫里面的人和動物。畫個幾分鐘十幾分鐘就跑過來給我顯擺:“爸爸爸爸,你看你看!”女兒不需要跟著繪畫老師學,就這樣涂涂畫畫,既能培養(yǎng)興趣,又不至于被技巧之類扼殺想象力,在她畫畫就是玩耍,也能讓我有些時間安心工作,這是我很樂見的事。但她因此長時間看動畫片我卻又不太樂意。
最近女兒喜歡上一套三冊《故宮里的博物學——給孩子們的鳥譜、獸譜、海錯譜》,一邊看一邊照著里面的花鳥、蟲魚、野獸涂涂畫畫,興奮得合不攏嘴??此吲d,我拿過來仔細翻看:難怪女兒喜歡,書中花鳥、蟲魚、動物的照片,描摹逼真、色彩艷麗,簡直跟真的一樣。
這套書中的畫可不是普通的作品,全是故宮博物院里面的珍藏。話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皇帝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傳播,但他們共有一個愛好——喜愛西洋繪畫,于是留下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在宮中做宮廷畫師,并指令幾個中國宮廷畫師跟隨郎世寧學習西洋畫法。該叢書中《鳥譜》《獸譜》的畫家既精通中國古典畫風,又長期跟隨郎世寧學習西洋技法,可以說這些畫是中西文明交流之最早結(jié)晶。
《鳥譜》第一幅畫選的是《錦雞》,“錦雞”在中國全稱是“紅腹錦雞”。編者在書的左頁用對兒童來說也通俗有趣的文字介紹了《山海經(jīng)》一書中關(guān)于錦雞的描述,并敘述了“鳳鳴岐山”這個典故的來歷。最后還引用李白的兩句詩“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并問孩子一個有趣的問題:“李白詩中的‘錦雞,會不會就是紅腹錦雞呢?”
《獸譜》為宮廷畫師余省生、張為邦受乾隆皇帝欽命歷時11年才完成的畫作。我女兒特別喜歡其中52頁繪的老虎。最近給女兒讀繪本《水滸傳》,到武松打虎一段,女兒問我《水滸傳》為什么稱老虎為“大蟲”,這問題還真把我問住了,我老老實實地告訴女兒爸爸不知道,并承諾會查找資料告訴她。與她共讀《獸譜》,才明白中國古人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動物歸為五類。哪五類呢?
像鳥這樣長著羽毛的動物,統(tǒng)稱為“羽蟲”;像老虎這樣長著毛的動物,統(tǒng)稱為“毛蟲”;昆蟲是帶甲殼的動物,所以統(tǒng)稱為“甲蟲”;像魚這樣帶著鱗片的動物,統(tǒng)稱為“鱗蟲”。老虎作為森林之王,是當之無愧的毛蟲之首,又因它全身布滿一條條的黑色斑紋,所以稱為“斑毛大蟲”,簡稱“大蟲”。
《海錯譜》這個名字有點費解,但其實就是“海生動物圖譜”,名字來自《尚書·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該圖譜作者是康熙朝浙江杭州人聶璜。和另外兩冊書中的畫家都是宮廷畫師不同,聶璜是民間畫家,曾長期居住在浙江臺州、溫州一帶,所繪鱸魚、井魚、鱷魚、海和尚等海生動物因出自作者長期觀察,用色繪形大膽,想象奇絕瑰麗,在雍正四年被收入清宮,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曾多次瀏覽,非常喜歡……
明年(2020年)是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盛事,故宮博物院貢獻出這些珍藏,由故宮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聯(lián)合為孩子們打造這一套三冊的精美繪本,可謂別出心裁。因為對于幾歲、十幾歲的少年兒童來說,理解故宮里的文物可能會有難度,但飛鳥、蟲魚、動物卻是每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相信這套繪本的面世,會對孩子們了解祖國的傳統(tǒng)繪畫,了解和喜歡故宮有益。
賽珍珠是美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偉大小說家,唯一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和普利策獎的女作家,譽滿全球,作品被譯成145種語言,是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
1932年,講述中國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熱愛、苦難和救贖的長篇小說《大地》出版,在全球引起熱烈反響,連續(xù)兩年穩(wěn)居暢銷榜冠軍,獲頒普利策小說獎;原出版公司因《大地》火爆暢銷,從負債累累一躍成為紐約最著名的圖書公司;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奧斯卡5項提名,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qū)超6500萬人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