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經(jīng)過近兩年的努力,《中國精神讀本》終于與讀者見面了。
這本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傾力打造的選讀類作品,其總策劃是風險投資人沙燁,其執(zhí)行主編是著名學者王紹光。由于沙燁先生同時也是我們修遠基金會及《文化縱橫》雜志社的理事,所以早就聽他談起過關于《中國精神讀本》的策劃,印象里,那一刻的沙燁,內(nèi)心充滿憧憬和期待,他的核心關切,是要打造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關于當代中國人的價值重建問題,一直是我們機構(gòu)的核心關切,也是《文化縱橫》雜志的辦刊宗旨。當代中國社會,由于各種原因,在財富快速增長的時代,價值觀卻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執(zhí)政黨精英缺乏意識形態(tài),普羅大眾缺乏是非標準,社會缺乏方向。對內(nèi),我們說不清自己的歷史由來,說不清所處方位,也說不清未來的前進方向。對外,我們說不清中國是什么,要什么,中國的發(fā)展,將對人類社會帶來什么。
這所有的說不清中,歷史觀的混亂最為突出?,F(xiàn)代中國前后相繼的兩個30年被對立起來,奠定當代中國崛起基礎的偉大中國革命被人為抹黑,近代志士仁人拋頭顱撒熱血的犧牲精神被商業(yè)社會的玩世不恭所褻瀆,歷史虛無主義在相當時間占據(jù)了社會輿論的主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社會漸次形成的教化體系岌岌可?!?/p>
當代中國亟須價值體系重建,當代中國人亟須精神信仰,當代中國主流社會亟須重建史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中國精神讀本》出現(xiàn)了,它真是一本猶如大旱之際逢甘霖的好書。
翻看此書,能清晰地感覺到編選者為我們提供的歷史主線:
從1840年至1980年,在該書歷時140年的時間框架中,所選100多篇文章,從林則徐、嚴復,到康有為、梁啟超,從魯迅、胡適,到林覺民、秋瑾,從孫中山、陳獨秀,到毛澤東、周恩來,從陳毅、方志敏,到巴金、老舍,從王進喜、賀敬之,到舒婷、江河……編輯的選篇標準,集中在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歷程,集中在他們奮發(fā)蹈勵、嘔心瀝血的代表作品上。這些作品的內(nèi)在特質(zhì),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首先,它提供了我們理解近代以來民族精神的一個主脈絡,即從衰頹、沉淪到振奮、復興的奮斗歷程;其次,它構(gòu)造了140年來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的歷史框架,歷史因愛國、犧牲、改革、奮斗而獲得統(tǒng)一性,歷史不再因意識形態(tài)和利益沖突而被人為割裂。
中國人注重歷史,歷史是我們的哲學、價值觀和信仰的載體,歷史同時是我們民族的宗教。載入史冊,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國人的最高追求。而注釋、解釋歷史,為歷史注入正確的價值觀,則是道學、經(jīng)學最重要的任務。孔子作《春秋》,要在解釋歷史,打造教化體系。朱熹重注“五經(jīng)四書”,目的是為當世建立道統(tǒng),確立是非準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譜系,中國也有著深刻的經(jīng)史互譯的傳統(tǒng)。經(jīng)義因著歷史而長盛不衰,歷史因著經(jīng)義而獲得了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精神讀本》顯然是深諳中國文化精髓的,它不去卷入當代思想文化界各種紛爭不休的價值觀戰(zhàn)爭,而是以近代歷史為載體,以準確的選篇和深刻的導讀為手段,獨辟蹊徑地為當代社會的價值重建找到了一個最不易引起爭議、最能產(chǎn)生效果,又最符合中國經(jīng)史傳統(tǒng)的好辦法,其閱讀效果和社會影響,無疑會被數(shù)倍放大。
《中國精神讀本》的發(fā)起人、策劃人、編輯均來自民間,他們或為學者,或為投資人,或為民營出版商,這本書的策劃、選編、出版基本上看不到官方的身影?!皞ゴ蟮乃枷雭碜悦耖g”。在社會劇烈轉(zhuǎn)型、信息化時代到來之際,這一現(xiàn)象猶為突出。從新文化運動到80年代的思想啟蒙運動,中國的民間思想文化力量,多次成為引領時代、改造社會、塑造新觀念的主要推手。在今天,當中國需要重鑄我們民族的主流精神價值之際,來自民間的思想創(chuàng)造力,仍然會是開辟未來的極其重要的力量。對此,思想文化界應有足夠的自覺。
今年9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當筆者目睹沙燁那青春漾溢、激情澎湃的演講身影時,不由得想到,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精神,正是這樣一些來自民間的有識之士所開創(chuàng)、所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