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新媒體閱讀的概念,特點和形式,分析新媒體閱讀的優(yōu)劣,采取相應的措施達到新媒體閱讀和紙質閱讀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新媒體; 閱讀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8-025-001
一、實施背景
為切實推進我校的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推進我校全科素養(yǎng)閱讀基地建設,積極探索以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為形式,全學科閱讀共同推進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提升師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校的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走內涵發(fā)展之路,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鮮明、教師隊伍充滿活力、學生素質和諧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學校。
二、指導思想
新媒體閱讀主要是借助學科特點和優(yōu)勢展開閱讀。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閱讀器、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同學們利用互聯(lián)網隨時隨地可以方便地獲得大量信息,還可以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交流中。新媒體的圖文聲像帶給大家更加全新的視、聽覺享受;新媒體的便利性,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閱讀。
三、活動目的
閱讀教學僅僅依靠教科書上的文本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學生大量接觸教科書以外的文本資源。然而現(xiàn)實是現(xiàn)在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課業(yè)負擔重,無暇讀書,另一方面學校、社會等公共圖書資源匱乏,特別是很多學生家中除了課本,很少有課外書。有研究表明,每個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發(fā)展,存在著一個最佳閱讀時期,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大量閱讀,將會給學生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這個時期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來說,主要在8—14歲階段。但是由于圖書資源的不足,這不僅僅是影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的積累,最重要的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和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網絡、電子書、數(shù)字電視、數(shù)字報紙、數(shù)字雜志、手機、觸摸媒體等新媒體相繼出現(xiàn),一種新的閱讀類型——以新媒體為中心的閱讀方式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為在中學生中開展課外閱讀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今互聯(lián)網已走入大多百姓家中,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中學生利用網絡閱讀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多。相比紙質圖書,信息技術可以讓讀物圖文并茂,甚至配有聲音、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潛能,多媒體形式的童話、寓言或成語故事等“動態(tài)小人書”對于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新媒體閱讀為中學生課外閱讀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四、特點和優(yōu)勢
新媒體是以網絡信息技術和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為基礎和依托,融合圖、文、聲、像等多媒體功能的“互動式數(shù)字化復合媒體”,即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內容,使傳播者和接受者融合成對等的交流者,無數(shù)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新媒體閱讀是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由閱讀平臺和文本形式的變化所帶來的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借助電腦、手機等數(shù)字化閱讀平臺為載體和傳輸工具,獲取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在內的多媒體合成信息和知識,完成意義建構的一種超文本閱讀行為,主要包含電腦網絡、手機網絡、手機短信(彩信)等閱讀形態(tài)。與傳統(tǒng)紙質為主的平面化閱讀相比,新媒體具有其獨特的閱讀優(yōu)勢。
1.信息的豐富和搜索的便捷性。新媒體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使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數(shù)據(jù)庫,其信息容量之大幾乎可以容納這個地球上的所有信息,大到國際軼聞,小到巷尾趣談,從娛樂游戲到社交文學,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另外新媒體其強大的搜索功能,每個頁面上包含多個主題的信息內容和超鏈接,加快了讀者查詢資料和搜索信息的速度,節(jié)省了時間,大大方便了讀者的閱讀。
2.信息傳遞、更新的高速性及閱讀環(huán)境的開放性。新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如潮水涌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包羅萬象。不僅有強大的網絡技術作支撐,還可以滿足不同的閱讀需求。同時,更新速度快、開放程度高、無地域限制的特點,有利于青少年快捷方便地獲取知識,增加對未知領域的了解,極大地擴展知識面,提高學習效率。
3.閱讀過程的交互性增強了讀者的主體能動性?;有允切旅襟w最具革命性的特點之一,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重要標志。新媒體閱讀是非線性的閱讀,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乃至讀者與虛擬程序之間都可以進行直接的交流,通過這種在線交流、點擊連接、自定義閱讀界面等方式來體現(xiàn)其主導性地位,同時還能開闊讀者思路,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其創(chuàng)造性。
五、具體措施
提到新媒體,首先想到的就是便捷。相對于傳統(tǒng)純文本的形式,新媒體可以快速提供包括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在內的多樣的閱讀內容。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學生閱讀的效率和檢索功能,在新媒體提供的龐大的信息資源中,中學生可以借助更加廣泛的閱讀獲得自我認同,并不斷豐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但是新型閱讀雖然讓我們進入更廣闊的信息空間,卻造成了看完就馬上扔到一邊,從此不再理會的快餐閱讀現(xiàn)象。這就違背了讀書本身應有的內涵。一本書需要細細地閱讀、慢慢地品味其中的精妙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將書中的智慧和自身融會貫通,才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我認為,我們可以以傳統(tǒng)閱讀為主,以新媒體閱讀為輔,結合自身的實際將兩者有機的結合。比如對一些需要字斟句酌、深度閱讀的材料最好進行紙質文本的閱讀;對需要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最新信息的,應該選擇網絡閱讀;在閱讀紙質文本時,要善于“縱向深入”,在網絡閱讀時則要“橫向比較”,如果能夠把傳統(tǒng)閱讀中細致深入的信息分析和與網絡閱讀中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結合起來,就一定會趨利避害,達到一種共生共榮的局面。
當代社會處于信息膨脹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的是“自由穿梭”,從新媒體閱讀中開闊自己的眼界,張揚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質疑的精神,從傳統(tǒng)閱讀中沉淀智慧,獲取知識,領悟美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們在閱讀中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追求真理,只要我們堅持下去,閱讀一定會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