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安縣人民醫(yī)院(471800)郭琳
PICC和CVC置管技術是近年來臨床較為常見的方法,為了準確把握兩者之間的優(yōu)劣,本文通過選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確診為惡性腫瘤需化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PICC和CVC置管技術在惡性腫瘤患者靜脈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確診為惡性腫瘤需化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靜脈化療。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4)例、觀察組(54)例,其中對照組男患者32例,女患者22例,年齡為40~76歲,平均(50.1±2.3)歲;觀察組男患者21例,女患者33例,年齡為41~77歲,平均(51.3±2.5)歲。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可知,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CVC置管技術展開治療,選用德國Braun公司中心靜脈導管,由??漆t(yī)師展開操作,首先以鎖骨外2/3下2cm左右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部位的消毒、鋪巾,以局部麻醉的方式進行操作,并試穿血管方位,在鎖骨下緣邊進針邊抽吸,確定成功后將針撤出,壓迫片刻后進行正式穿刺,見其回血暢后,將導絲置入,之后將針撤出,將擴張器及導管插入15cm左右,將導絲撤出,進行無菌輸液接頭的接入,縫合皮膚并固定導管[1]。
觀察組患者給予PICC置管技術,選用美國公司巴德公司的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置管,由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操作,將鎖骨關節(jié)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間的距離作為穿刺點,首先進行皮膚的消毒、鋪巾,沿靜脈走向插管鞘進行穿刺,見回血后再進送可撕裂鞘,將穿刺針撤出,之后將導管置入到中心靜脈,再將導絲撤出,進行導管外的修剪,并展開無菌輸液接頭的連接,并采用無菌透明貼膜覆蓋穿刺點,并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2]。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表示,計量資料則通過(±s)表示,如果常規(guī)組和整體組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后,P值小于0.05則可證實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
2.1 兩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較 通過比較可知,觀察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導管保留時間比較 通過比較可知,觀察組患者導管保留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患者導管保留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通過比較可知,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7%低于對照組16.6%(P<0.05)。
惡性腫瘤患者需接受較長時間的化療,給予患者有效的置管技術關系到導管留置時間以及置管效果。PICC和CVC置管技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方法,本文主要對我院收治的108例確診為惡性腫瘤需化療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導管保留時間長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PICC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較高,且該技術的操作較簡單、導管留置時間較長,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受到臨床醫(yī)護人員的青睞[3]。
綜上所述,PICC置管技術不僅能減少患者的穿刺痛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能夠使導管保留時間延長,其具有的較多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