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火根
我讀初中時的黎川中學,校舍設(shè)在縣城孔廟內(nèi),那里的兩棵桂花樹,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桂花樹。
桂花樹生長在大成殿內(nèi),孿生姊妹般,亭亭玉立于丹墀左右。綠葉婆娑,枝杈橫斜,挺拔的軀干,張著碩大的樹冠直沖云霄。夏天驕陽炙烤大地,斑駁的樹蔭鋪滿大殿空間,給暑日的孔廟送來幾分清涼。到了秋季,兩樹桂花悄然綻放,一棵金桂花色橘黃,一棵銀桂花色月白,堆金鋪銀的花兒綴滿枝頭,茂密的綠葉圍著團團簇簇的花蕊,像母親愛護著嬌嫩的嬰兒?;蛟S是四圍高聳院墻的緣故,沒有風時,桂花的香氣幾乎飄不出來,一墻之隔,大殿外難聞到藏在墻內(nèi)的桂花香,但當秋風拂過枝頭,花香就蕩漾飛逸,一陣接一陣地飄往操場、教室、辦公樓,給師生送去一份恬靜清爽、素雅淡馨的美好感受。
舊時的孔廟很多是“廟學合一”規(guī)制,把孩童們的學習場所與祭祀的殿宇合為一體,這類孔廟稱為學廟。在學廟內(nèi)種植桂花樹,有著豐富而含蓄的文化內(nèi)涵: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月亮被稱為桂宮,桂花樹是與天仙嫦娥相伴的神樹;科舉時代的文人,登科及第被譽為“蟾宮折桂”;桂花樹還隱含“桂者,貴也”的口彩。凡此種種,孔廟植桂,寄托著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和深切祝福。
桂花樹生長緩慢,孔廟的兩棵桂花樹,長成這般高大,聽老人們說,它們的樹齡超過了300年。300年來,兩棵桂花樹在至圣先師的祭宮里,筆挺著身姿,默默地蓄積芳華。它們像兩位遐齡壽翁,經(jīng)年累月,看護著莊嚴肅穆的孔廟,守望著一茬又一茬的青衿學子。
1965年,我剛跨入黎中校門時,學校的各個學科,紛紛采取措施豐富學生課外活動,減輕課業(yè)負擔。一時間,校園內(nèi)大唱革命歌曲和組織課外體育活動,還有自制教具和開展學科趣味活動等,格外熱火朝天。那年初秋的一個下午,為了激發(fā)新生對俄語的學習興趣,學校組織了一場俄語課外活動。就在孔廟桂花樹下,我們初一3個班的學生聚集一起,觀看高中部同學用俄語表演節(jié)目,演出持續(xù)了兩個小時,演出形式包括講故事、唱歌、演短劇等。整個演出活動高潮迭起,熱烈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震得桂花樹葉“嘩嘩”作響,仿佛也在為學長們的出色表演喝彩。
孔廟的桂花樹下還是念書的最佳場所。一個深秋的清晨,同學們又來到桂花樹下,伴著桂花的清香朗聲誦讀。早餐時間到了,我們收拾書本準備起身離去,忽然一個頑皮的男同學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了幾下,頓時成熟的桂花紛紛揚揚地飄下來,落得大家滿頭滿身。一位女同學興奮地喊:“?。≌嫦裣掠?,好香的雨啊!”幾個女同學趕忙找來竹帚,輕輕地把搖落的桂花掃攏,揀去小枝小葉,包在小手絹里。她們說,拿回去曬上幾天太陽,曬干了,裝在瓦罐里,過年時打麻片糖可以用,釀“十月生”酒可以用,還可以摻在茶葉中泡茶,反正這個年,要讓全家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緊張活潑的學習生活,不久就被“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在紅衛(wèi)兵破“四舊”的打砸中,孔廟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浩劫,許多珍貴文物被毀。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浪潮把學校師生統(tǒng)統(tǒng)卷到了農(nóng)村。兩棵桂花樹在被糟蹋得傷殘破敗的孔廟里,冷清孤寂、枝葉凋零地度過了10年。
到了1986年,經(jīng)過8年插隊知青、鄉(xiāng)村教師的社會歷煉后,我被調(diào)入黎川一中(原黎川中學)當老師。此時一中已經(jīng)是省屬重點中學,學校把孔廟辟為圖書館,每天來看書的師生絡(luò)繹不絕,兩棵桂花樹在書聲墨香的滋潤下,又重新清香滿院、生機盎然。由于辦學規(guī)模迅猛擴大,黎川一中于2011年遷往了新校區(qū)。2016年,孔廟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里對孔廟進行了復古翻新的保護維修,氣勢恢宏、古韻厚重的孔廟,即將被打造成為旅游景點,對四海游客開放。兩棵桂花樹,周圍建了護欄,身上掛著標識牌,沐浴著新時代的明媚陽光,生長得更加欣欣向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