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麟,王 金,楊博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 北京 100011)
缺血性腦卒中在國內比較高發(fā),能夠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對年長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脅[1]。相關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致使頸部血管狹窄是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因素,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即DSA介入治療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嫻熟,如今已經成為了缺血性腦卒中十分重要的診斷和治療手段[2-3]。本文的研究利用DSA介入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頸部血管,血管的狹窄率下降了,療效顯著,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進行DSA的患者總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37~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4±10.4)歲,全部患者都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全部患者選擇性進行顱腦斷層掃描或磁共振成像檢查,同時進行影像學檢測,排除:碘過敏者;有出血性疾病者;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禁忌者;伴有顱內動脈瘤不能預先或同時處理者;伴有心、肝、腎、肺等疾病者。全部患者都已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采用西門子血管造影X射線機型一起用空間分辨率高的平板探測器,采集患者的蒙片,再采集減影,矩陣為1024×1024。進行3D-DSA重建,從患者右側的股動脈插入導管到兩側的頸內動脈、頸椎動脈,進行2D-DSA正側位造影,旋轉DSA檢查,進行3D重建。
1.3.1 介入設備及材料 采用大C臂血管造影機,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技術,造影機選擇注射液碘海醇300mg/mL,選擇用尿激酶、阿替普酶注射為溶栓藥物。
1.3.2 介入手術 手術之前給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控制住心率和血壓值,手術之前2個小時開始進行小量地注入尼莫地平注射液,每個小時注入3毫升,讓患者處于仰臥位,進行全部麻醉且施以氣管插管。對鋪孔巾進行常規(guī)消毒,采用1%的利多卡因對穿刺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從右側的股動脈進行穿刺,放入動脈鞘,給予3000U肝素,與此同時,將尼莫地平注射液換成每小時10毫升小量注入。對主動脈弓和頸部血管進行造影,定位狹窄處,之后撤離造影管,將導管和泥鰍導絲沿著動脈鞘放入,沿著泥鰍導絲把導引導管放入狹窄處,放出保護傘,撤離保護傘釋放裝置,對保護傘與血管壁的貼合處進行造影,確定是否貼合完好,血管是否出現(xiàn)痙攣,確定操作無誤后,沿著保護傘微導絲放入自膨式支架到血管狹窄處后放出支架,支架成功展開,可以結合實際需要,沿著保護傘微導絲放入Sterling到狹窄處,迅速對球囊加大壓力促其展開,球囊成功展開后再快速抽氣并撤離球囊,全方位地對支架內的血流情況進行觀察,確定血流正常后,撤離導引導管,對腹股動脈進行造影,縫合動脈穿刺的地方,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手術完成。手術后用鹽袋對穿刺處進行加壓六個小時,處于平臥位8個小時,同時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300毫克,連續(xù)三個月,之后改成每天服用100毫克,長期服用。
手術后70例患者的80條頸部血管的狹窄率顯著降低,手術后一個星期患者的神經功能癥狀顯著好轉,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介入術前后頸部血管狹窄率及神經功能癥狀對比分析(±s,%)
表 介入術前后頸部血管狹窄率及神經功能癥狀對比分析(±s,%)
images/BZ_198_1276_2343_2300_2396.png術前 70 80.13±10.24 1.07±0.06術后 70 20.65±3.56 1.02±0.03 t-45.90 6.23 P-<0.05 <0.05
從100例患者中選出70例患者,總共有80條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狹窄的頸部血管實施介入治療,手術成功率為100%,手術前有15例患者有顯著頭暈的現(xiàn)象,手術后都發(fā)生顯著改善或是癥狀消失,手術前有5例不易控制的高血壓患者,手術后發(fā)生顯著改善,手術的過程中只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血管破裂,有1例支架內發(fā)生急性血栓,經緊急處理后,都沒有產生不良結局。手術后70例患者80條頸部血管的狹窄率都顯著降低,患者的神經功能癥狀也發(fā)生了好轉,經過隨訪3個月,通過介入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部血管沒有再次發(fā)生狹窄,其中有12例出現(xiàn)了新的病灶,4例出現(xiàn)了短暫性腦缺血復發(fā)癥狀,1例發(fā)生了心肌梗死,1例死亡。此研究證明了介入治療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癥狀的改善十分有效,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狀也很少,手術后沒有再次發(fā)生血管狹窄的現(xiàn)象。
總而言之,頸部血管狹窄屬于缺血性腦卒中十分關鍵的發(fā)病因素之一,利用DSA介入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能夠精準地確定血管發(fā)生狹窄的部位,通過介入治療,患者的神經功能癥狀得到了顯著好轉,手術后并發(fā)癥狀的發(fā)生率也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