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030 萬套,惠及了一億多的住房困難群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1994年至2007年,全國共建設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 多萬套。自2008年大規(guī)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來,到2018年底,全國城鎮(zhèn)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計開工約7000 萬套,約2 億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改善了住房條件,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1949 到2019,這70年間,中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3 平方米,增長為2018年底的39 平方米,中國住房建設的加速度,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
公租房“兜底”保障,成為社會的安全網、穩(wěn)定器。截至2018年底,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還有累計近2200 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
經濟適用住房等配售型保障房建設,為推進住房制度改革、拉動住房消費、改善住房供應結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底,通過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等配售型保障房,5000 多萬買不起商品住房、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鎮(zhèn)中低收入群眾有了合適住房,實現了穩(wěn)定居住。
棚戶區(qū)改造這項“暖心工程”有效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2013年至2018年,全國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qū)3271 萬套,7000 多萬居民“出棚進樓”,改善居住條件,共享發(fā)展紅利。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間間保障性住房,就像一艘滿載著千萬人安居夢想的巨輪,沐浴著黨和政府的溫暖陽光,向著更加美好的彼岸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