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麗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洛陽471000)
秋季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因其多發(fā)生于秋季而得名,多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若治療不及時不僅影響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也會給患兒家屬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目前,臨床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多集中于抗病毒、止瀉、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方面,但療效有限[1]。本研究以65例秋季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加味葛根芩連湯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洛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收治的130例秋季腹瀉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4歲,平均(1.36±0.38)歲;病程1~3d,平均(2.25±0.46)d。觀察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4歲,平均(1.28±0.43)歲;病程1~3d,平均(2.32±0.41)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關(guān)于秋季腹瀉的診斷標準[2]:大便性狀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且每日排便次數(shù)≥3次;中醫(yī)診斷屬濕熱內(nèi)蘊型:泄瀉頻繁,瀉下稀薄,伴食欲不振、口渴、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3];病程≤3d;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因細菌感染等其他因素引發(fā)腹瀉者;先天免疫功能不全者;合并高熱昏迷者;入組前接受過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者;嚴重肝、腎、心、肺功能異常者。
2.1 對照組 給予退熱、補液、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口服蒙脫石散(湖南方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210,3g/包)止瀉,小于1 歲患兒每日1包,分3次服用;1~3歲患兒每次0.5包,每日3次;大于3歲患兒每次1包,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5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服加味葛根芩連湯治療。組成:葛根10g,甘草片、黃芩片、黃連片各5g;高熱者加柴胡5g,腹瀉嚴重者加木香5g,大便異味者加麥芽、神曲、山楂各15g,嘔吐者加清半夏5g。每日1劑,煎取100mL,早晚分次服用,患兒拒服可加少量白糖。連續(xù)治療5d。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嘔吐、發(fā)熱、腹瀉等;②炎性因子水平:采集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治療前后白介素-6(IL-6)、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每日腹瀉頻率≤2 次;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每日腹瀉頻率≤4次;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4]。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jié)果
(1)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嘔吐、發(fā)熱、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2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輪狀病毒感染是導致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原因。輪狀病毒主要侵襲小腸上皮細胞,會產(chǎn)生大量有毒物質(zhì),從而使鈣離子大量聚集,異常激活氯離子通道,進而導致細胞內(nèi)外氯離子失衡,引起小腸絨毛腫脹甚至脫落;還會釋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質(zhì),進而影響小腸對水、鈉的吸收,最終導致腹瀉的發(fā)生[5]。蒙脫石散可通過特有物理結(jié)構(gòu)吸附致病菌合成分泌的有毒物質(zhì),而后通過腸道蠕動將其排出體外,但蒙脫石散單一用藥只能緩解患兒臨床癥狀,并不能有效縮短患兒病程。中醫(yī)認為小兒脾胃不足是其發(fā)病的根本原因,小兒易感風寒濕邪,導致脾胃受損,水谷精華之氣不能輸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流,故治療以清腸解熱、化濕止瀉為原則[6]。葛根芩連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原方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組成。方中葛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解表清里之效。筆者在臨床應(yīng)用中根據(jù)患兒不同表現(xiàn)對原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高熱者加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瘧;腹瀉嚴重者加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大便異味者加焦三仙健脾消食,解表化濕;嘔吐嚴重者加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嘔吐、發(fā)熱、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加味葛根芩連湯聯(lián)合蒙脫石散可有效縮短秋季腹瀉患兒病程。觀察組治療后IL-6、TNF-α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與高東等[7]研究結(jié)果較為一致,這可能與黃連、黃芪均有較好的抗炎作用有關(guān)[8-9]。但本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如未對患兒進行遠期隨訪,未能了解加味葛根芩連湯對小兒秋季腹瀉的預(yù)防作用,所以仍需增大樣本容量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加味葛根芩連湯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縮短患兒病程,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