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嫦枝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附屬嘉定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 201800)
腦卒中多發(fā)于老年群體,疾病本身會造成高創(chuàng)傷、高代謝,加之老年患者機體功能衰退,消化能力較差,腦血管意外引起腦組織損傷和其它并發(fā)癥造成胃腸道功能障礙以及代謝紊亂[1],這些問題都增加了營養(yǎng)支持治療的難度。鼻飼腸內營養(yǎng)的常用方法有兩種:一是分次手工注入營養(yǎng)液;二是使用營養(yǎng)泵持續(xù)泵入營養(yǎng)液。本研究比較了以上兩種鼻飼腸內營養(yǎng)方式的應用效果,并總結了臨床護理,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參與研究的70例腦卒中患者全部選自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28日,經過頭顱CT檢查、MR檢查予以明確確診,患者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相關診斷標準[2]。對照組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63~87歲,平均年齡(72.54±1.76)歲;12例腦梗塞、9例腦栓塞、14例腦出血保守治療。觀察組35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1.84±1.52)歲;12例腦梗塞、11例腦栓塞、12例腦出血保守治療。兩組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留置胃管,觀察組通過營養(yǎng)泵持續(xù)24h泵入腸內營養(yǎng)液,初始泵入速度為40~60 ml/h,根據患者的胃殘余量適當調整泵注速度,但不能超過80~100 ml/h。對照組每隔2 h使用50 mL規(guī)格的注射器緩慢的推注腸內營養(yǎng)液,劑量150~200 mL。所有患者的腸內營養(yǎng)液相同,溫度37~41℃,1000~15000 mL。在沒有禁忌癥的情況下,將床頭略抬高30°~45°。
①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的外肘靜脈血,檢測Hb、ALB兩項營養(yǎng)指標與IgG、IgA、IgM三項免疫功能指標。
②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胃潴留、反流、便秘、誤吸、應激性潰瘍、腹瀉、嘔吐等。
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b、ALB和IgG、IgA、IgM等指標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營養(yǎng)與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營養(yǎng)與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時間 營養(yǎng)指標 免疫功能指標Hb ALB IgG IgA IgM觀察組(n=35) 治療前 114.37±16.18 32.56±7.38 10.32±3.29 2.85±1.17 0.81±0.43治療后 134.57±18.62①② 51.74±9.41①② 15.87±2.65①② 3.64±1.28①② 1.65±0.58①②對照組(n=35) 治療前 115.13±14.57 33.17±5.64 10.74±2.86 2.73±1.20 0.81±0.41治療后 121.36±11.85① 38.32±1.89① 10.58±4.13 3.02±0.64① 0.94±0.36①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5.72%、51.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鼻飼前仔細清洗、消毒雙手,回抽胃液,保證沒有胃潴留,然后用20 mL的溫水沖洗胃管內的殘渣。為避免蛋白食物凝固,鼻飼前應先加熱;鼻飼藥物時需要將其碾碎。
選擇維生素、蛋白質、熱量豐富、低脂的流質腸內營養(yǎng)液,考慮到患者病理生理的紊亂,應嚴格限制食鹽的攝入量[3],以免加重腦水腫癥狀。鼻飼營養(yǎng)液的溫度以37~41℃為宜,以免太涼導致胃痙攣,太燙損傷胃腸黏膜。
綜上所述:腦卒患者通常表現為營養(yǎng)不良、高代謝、負氮平衡,很容易引起水、酸堿、電解質的失調,最終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提高不致殘率、感染率與致死率。腸內營養(yǎng)除了對胃黏膜具有保護作用之外,還能緩解潰瘍、中和胃酸、維持負氮和正氮平衡、中和胃酸、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免疫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營養(yǎng)泵在腦卒中患者的腸內營養(yǎng)支持治療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