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少華 石祎貝
摘 要:索緒爾說:“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苯B興方言比喻作為獨具特色的語言修辭,自然也被深深打上紹興的地域烙印,從中可以窺見紹興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紹興方言屬吳語系太湖片臨紹小片,在吳語系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其方言語音有一整套全濁聲母,無舌尖后音;不分尖團,也不兒化;韻尾有n、但無辨字作用;聲調保留古四聲,各分陰陽;凡此形成紹興話發(fā)音響亮、清晰;吐字質樸、沉實;連讀和諧、協(xié)律;聲、韻、調排列嚴整等諸多特色。紹興方言語音,讀書音和白話音差別大,而白話音中保留著不少中原古音。
關鍵詞:紹興方言;紹興文化
1.飲食類,紹興方言中的比喻喻體來源豐富多彩,其中很多喻體就來源于飲食農(nóng)作,可以讓語言生動活潑,還能從中窺見紹興的自然地域文化特色。如:“隔生飯”,鄉(xiāng)下紹興人還保留著使用柴火大灶煮飯的傳統(tǒng),用此方式烹飪的米飯更香,顆粒飽滿,這個詞本指在煮飯時未完全煮熟而夾雜了一部分生米的飯,但常被用來比喻過程急于求成,結果不如人意的現(xiàn)象。
又如,“烏大菱殼”,菱角是江南水鄉(xiāng)的鮮美特產(chǎn),紹興人喜食大菱,在岸邊,經(jīng)??梢钥吹綖跖翊械拇騽冮_堅硬的外殼,將菱肉往嘴里送的現(xiàn)象,菱角一般呈綠色或紫黑色,種子的子葉可被人食用,但老去后的大菱呈黑色狀,且菱肉腐爛,因此會只留下一層外殼漂浮在水中。因而常被紹興人用來比喻流浪漢,因為流浪漢老去后只剩一層外殼的大菱一樣,在外飄蕩,用菱角比喻貼切不過。
2.動植物類,將動植物作喻體時,紹興方言中總是帶有感情色彩,因此時常以系列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且語義固定,便于理解,如“烏龜”常用于比喻軟弱無能的男人或者沒有主見的人,又如“賴孵雞娘”,這一類喻體常與紹興人民蓄養(yǎng)家禽、勤勞耕作有關,舊時紹興多養(yǎng)雞,母雞下蛋了一段時間后就會有孵蛋的“欲望”,這時期的母雞像是中了邪,不吃不喝,籠籠松松,躲在窩里不肯出來,一副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的樣子,便被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十分懶惰、守在原地不愿動彈的人,如:諾剛則賴孵雞娘個覅困弄哉,好爬起來哉。(不要像母雞那樣貪睡,趕緊起來做事。),以前上課時同學們午休瞌睡還沒醒,一片歪七倒八趴在桌子上的現(xiàn)象,老師便用“賴孵雞娘”形容大家疲憊的姿勢,試圖讓同學們清醒上課,現(xiàn)在覺得這個詞用的真妙。再如“攪蕩烏鱧魚”,干菜蒸烏鱧魚是紹興飯桌上一道特色菜,肉質鮮美,但是烏鱧魚是專食魚苗的一種魚,這是紹興方言中的借喻,它是一種借用其基本義來比喻專門搞破壞不顧集體利益的一類人的情況。
3.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與生產(chǎn)工具類,紹興人喜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來比喻事物,將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或生產(chǎn)工具作為喻體去比喻其他事物時,抓住本體和喻體外形相似的特點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淺顯易懂。如“新船落水”:比喻穿上新鞋子,因鞋子與船形狀類似,都是兩頭窄中間寬,有時也可以指那些剛剛嘗試新事物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年輕人,“三缽頭人家”:缽頭為一種容量很小的容器,在紹興地區(qū)常見,用于裝載食物,三缽頭人家意為這戶人家沒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東西,“關門落閂”:門已被關上并且加上閂,比喻事情已經(jīng)沒有了回旋的余地。
4.歷史物證與人物類,在這類喻體中,若是不了解歷史背景,或是對某一類戲曲中的人物不夠熟識,便無法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顯得有些晦澀難懂,這種喻體是曲里拐彎地來表達本體的特性,往往帶有委婉性與模糊色彩。如:“呼延贊”,在形容一個人敏捷時,紹興人經(jīng)常說:“這個人結棍的跟呼延贊一樣。”呼延贊是紹劇《龍虎斗》中的主角,他本領高強,英勇善于格斗,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有句唱詞:“我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本褪呛粞淤澋某~,紹興人對這出戲的熟悉與熱愛程度很高;又如“刮十一”:比喻以次充好,這是民國十一年鑄造面值貳角的硬幣,紹興人稱為“雙角子”,銀色甚差,不受歡迎。使用者有意將十一年三字刮去,只剩下中華民國制造數(shù)字,以次充好。形容一個人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不統(tǒng)一時,紹興人往往會語帶嘲諷地說:“別看他的賣相蠻好,其實是個刮十一?!?/p>
5.宗教信仰類,紹興地區(qū)佛教和道教興盛,以佛家語、神鬼入比喻的也比比皆是,成為紹興方言比喻喻體中的一大來源。如:“揀廟燒香”:比喻有選擇地討好別人。“孫悟空逃勿出大佛菩薩手底心”:比喻事情總會敗露或事情總在某人的預料之中,又指法網(wǎng)難逃?!奥菸嚉だ镒龅缊觥?,“道場”指佛教、道教中規(guī)模較大的誦經(jīng)禮拜儀式,在這里比喻地方過于狹窄施展不開活動。
6.地方性格,在紹興方言比喻中,折射出來的是紹興人對于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喜惡,帶有非常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得紹興方言比喻中的褒貶義非常明確,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紹興人普遍的價值觀和性格傾向。紹興人講求公平、透明、硬氣,“硬”在紹興方言比喻中的體現(xiàn)非常明顯,在紹興比喻中有“硬骨頭”、“石板上摜烏龜——硬碰硬”等;紹興人認可事物的兩面性,思辨能力強,比如在紹興比喻中有“豆腐心腸,越煮越硬;鐵打心腸,見火就烊”、“塘柴要用軟篾縛”等等;紹興人做事講求變通,根據(jù)實際情況辦事,因此有關這方面的 比喻也比比皆是:“捏殺死蛇頭”(諷刺做事不靈活)、“有尺水,行尺船”、“道光銅鈿勿買鹽,光緒銅鈿勿買醋”(諷刺做事死板)等;講求誠實,腳踏實地,與“實”相反的是“空”,紹興人常常諷喻只講漂亮話但不干實事、沒有實際能力的人這一類人:“放空炮”、“老山麻雀”、“懸空八只腳”、“賣狗皮膏藥”等等;簡樸節(jié)約:紹興話來諷喻一夜之間揮霍財務的人為“掃蕩光”、“天亮光”。
7.戲曲文化,紹興戲曲文化興盛,比較流行的有蓮花落、紹劇、越劇、鶯歌班、目連戲等等,在紹興方言比喻中也常能找到它們的身影。例如“唱相罵本”就出自鶯歌班小劇《相罵本》,后 來就用此來比喻雙方互相吵架的情形;“背大纛旗”來自戲曲中元帥背后總是背著大纛旗,而元帥又總是在最后出場,于是就用此語來比喻最后到或者做事情最落后的人;“剪發(fā)、賣發(fā)”來自元曲《琵琶記》中趙五娘剪發(fā)賣發(fā)的情形,被紹興方言借用為那些孝順的媳婦。在蓮花落《翠姐姐回娘家》一曲中,有“豆腐薄刀兩面光”的說法,薄刀是廚房中的刀具,“豆腐薄刀”比喻兩面討好者?!澳窟B行頭”是出自目連戲的器具說法,舊時演目連戲的人用的設備陳舊破敗,后來用來比喻為器物陳舊不堅。
總結:紹興境內南山北海,俗謂“十里不同音”,城鄉(xiāng)語音差別很大,即使是城里口音,也因年齡、文化、經(jīng)歷和受普通話影響,個別字音有些差異是勢所難免的了。初到紹興聽人講話好似“聽歌“,滿耳的“越劇曲調”煞是好聽。申小龍在他的《漢語與中國文化》中提出了漢字為本,以神統(tǒng)形,散點透視的方法,而總結紹興方言比喻與紹興文化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以形象的符號表示抽象的概念,那么,如何將方言的表意功能與“語文性”結合起來?這個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楊葳,楊乃浚.紹興方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3]盛益民.吳語紹興柯橋方言音系[J].東方語言學.2012
[4]龍升芳.紹劇與方言的互生共存[J].戲劇文學.2010
[5]壽紀芳,袁傲珍.有機的風俗化石──紹興方言詞語探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羅雅芳.淺議紹興方言現(xiàn)狀及特色[J].求知導刊.2015
[7]侯友蘭.紹興俗語語言符號特點及文化內涵[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
[8]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應梅堂.淺說紹興方言的修辭特點[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10]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