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任娣
學生發(fā)展存在差異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面對有難有易的數(shù)學知識,有的學生學得快,有的學生學得慢。如果我們的教學無視這種差異性,還是千篇一律地進行教學,就會導致學得慢的學生越來越慢,最終成為學困生;學得快的學生“吃不飽”,得不到更好地發(fā)展。因此,作為數(shù)學老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充分了解學情,幫助學生有層次地學好數(shù)學。
一、引導學生課前有層次地預習,為課上深入探究作準備
課程改革積極提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前預習就是學生先學的有效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將為課堂上深入探究作好準備。但是,有許多老師布置課前預習簡單粗暴,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預習,預習什么。如布置學生預習明天上課的內(nèi)容,看教材第幾頁到第幾頁。這樣的預習作業(yè)學生最多就是看一看教材,優(yōu)秀的學生可能看得懂,可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學生可能看了等于沒看。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設計有層次的預習作業(yè),幫助學生有層次地預習。如教學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作業(yè):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怎樣的?
2.把一個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切開圓柱拼裝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個近似的長方體和圓柱比較,( }發(fā)生了變化,( )沒有變化,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和圓柱的( )相等,高和圓柱的( )相等,因為長方體的體積=( ),所以圓柱的體積=( )。
3.圓柱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4.我能寫出有關圓柱的體積的所有公式。
(1)若圓柱底面半徑是r和高h,圓柱的體積是( )。
(2)若圓柱底面直徑是d和高h,圓柱的體積是( )。
(3)若圓柱底面周長是c和高h,圓柱的體積是( )。
這四道預習作業(yè)包括了復習舊知識點和探索新知識點,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學生若能完成第1-2題,將為課上進行圓柱體積的推導打下知識基礎;若能完成第3-4題,說明學生已經(jīng)較好理解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將為課上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二、引導學生課上有層次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我們的課堂是以班級授課的形式進行,面對存在差異性的學生,我們應該進行分層教學,幫助學生有層次地學好數(shù)學。當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就要有層次地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指導優(yōu)秀生解決疑難問題,指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學生解決基本問題。當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時,教師就應深入到學習小組中,指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生幫生活動。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適時指導點撥,形成師生、生生間有效互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如教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時,我先是設計了兩道自學提示:
1.請同學們拿出自制的圓形紙片,摸一摸哪些是圓的面積,并說說圓的面積的定義。
2.你能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推導過程嗎?
學生根據(jù)自學提示進行自學,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指導優(yōu)秀學生說清楚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過程,指導中等以下的學生感受面積的概念。這個過程將為深入探究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打下基礎,于是教師又設計了以下合作學習提示:
圓能否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公式呢?請同學們拿出學具四人為一組,拼一拼,說一說,完成以下問題:
(1)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2)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什么?寬相當于圓的什么?
(3)你能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把推導過程寫在練習本上。
學生根據(jù)合作學習提示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形成師幫生、生幫生的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引導學生有層次地鞏固練習,強化學習效果
俗話說得好,數(shù)學主要靠練。一節(jié)數(shù)學課練習時間應不少于15分鐘。因此,教師應設計好層次練習,讓學生有層次地鞏固所學知識。如教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層次練習,讓學生進行過關練習。
第一關:求下列各圓的面積(單位:cm)
第二關:解決問題
(1)拴馬兒的繩長2米,馬兒能吃到最大的草地面積是多少?
(2)圓形井蓋的直徑是6分米,求這個井蓋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第三關:求陰影部分面積(單位:CM)
四、布置課后層次作業(yè),讓作業(yè)更有針對性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時也是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反饋。但面對存在差異性的學生,如果我們布置千篇一律的作業(yè),就沒有針對性,也不利于培優(yōu)轉差。因此,我在教學中會設計層次性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去完成作業(yè),這樣一來作業(yè)就更具針對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