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雁
關鍵詞:科學學習;生活體驗
這些年的小學科學教學讓我感觸頗多,又特別是三年級科學教學讓我感觸更加深刻。首先學生的觀察就有很大局限性,三年級原是科學學習的起點,實踐中看來,因為孩子年齡小,學習主要以感性認知為主,喜湊熱鬧,觀察活動也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而對事物的本質因素基本不關注。其次科學探究能力先天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傾向性幾乎看不到,更多感覺是學生耐性差,注意力極不穩(wěn)定等缺點。第三是科學教學中過多說教反而意義不大,科學學習過程中死記硬背更是殺傷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诖?,我認為教師更需要花心思,動腦筋,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萌發(fā)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科學學習興趣,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體驗也是最好的成長。
一、科學學習切勿干癟枯燥
我們從陶行知先生那里知道:“生活即教育”。而“教學做合一”又是他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故在教學當中,我們應力求完整的教學,即要真正去做,做其實就是實驗、實踐和體驗。然而實際生活中我們許多老師以各種理由推脫這種責任,片面地在教學中追求應試,或者只講不做,或者只練題不做,學生也為應付考試,按老師的要求只背不做,不明究里,稀里糊涂地往腦袋瓜子里“裝”知識。很顯然這種科學學習是干癟枯燥的,是乏味的,也是最打擊學生學習興趣的。這些行為也是違背行知先生這一教學論的,個人認為對于學生也是大多無益的,所以科學學習不能干癟枯燥,應該讓它活起來,有趣味起來。
二、講授教學切勿替代科學實踐
沒有實踐,就沒有真心的感受。我們當前的教學模式大多還是老師講,學生聽,科學探究活動做得比較少。比如三年級科學下冊當中的“種花”、“養(yǎng)蠶”、“玩磁鐵”等系列活動,諸多老師談起這些單元內容就皺眉頭:“唉呀,沒有鳳仙花種、沒有蠶種,沒有桑葉,講一講、背一背就行了!”其實這不是理由,是可以克服的,現在的網購是多么的豐富啊。所以這系列的活動需要我們師生共同努力,一天天日積月累,把所有的感受和經驗進行總結,才能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如果學生僅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書”,沒有實踐跟蹤,那鳳仙花、蠶真正是什么樣子,它的生、老、病、死,甚至于基本形態(tài)等學生都是稀里糊涂的,所以聽講不能代替實踐。
三、知識記憶切勿替代探知感受
沒有感受,就沒有美好的記憶。當學生勾畫了書中的重點內容,當學生填寫出了練習題中的空白后,當學生回答了一些簡要的問題時,他們是真懂了嗎?他們是真有情感接受了嗎?沒有!他們只不過是機械地記憶,尤如機器般在復制知識,完全沒有人的情感在里面。他們不會有精心呵護幼苗破土從小長大的過程體驗,他們沒有細心照顧如嬰兒般弱小的動物情結,說不定他們有的只是粗爆的行為,不屑的態(tài)度,所以盡管他們對書中的知識進行了記憶,進行了掌握,并不代表他們真正感受了書中介紹的過程,并不代表他真正懂得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不代表他理解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諦。
四、成長必需要有生活體驗
沒有回憶,就沒有美好生活。從前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讓我多少有些認識,也多少有些轉變。如今,我改變了新的教學模式,盡可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中來,積極體驗生活,學著飼養(yǎng)課本中的“寵物”,侍弄課本中的“花草”,讓學生領略這些“寵物”、“盆景”的生命奇跡,也希望能帶給他們小學階段最美好的回憶。
(一)室外有“盆景”
陽春三月,正是萬物復蘇,種子發(fā)芽之時節(jié),這也正好是三年級下冊讓學生觀察種子,播種鳳仙花,了解鳳仙花生長過程的教學時間。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種子的結構及其各部分作用,讓學生感受生命成長的奇跡,我在課堂中播放了種子萌發(fā)的視頻,又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一個空礦泉水瓶,剪成兩截,做成一個能漏水的“花盆”,僅在里面墊上衛(wèi)生紙,然后選擇一些如蠶豆、小麥、油菜、鳳仙花等種子,放在紙與杯壁中間和面上,澆上適量的水,然后放在窗臺、樓道處慢慢觀察。一天、兩天、三天……種子發(fā)芽了,真的是先長根,再長莖和葉,而且生長速度很快,然后種子很快就長成一株植物,學生從生活體驗中學到了知識,再后來就是漂亮的盆景應然而生,擺在室外或窗邊,有種獨特的生活之美。學生從中感受到了種子的生長需求非常少,就是喝點水、曬點太陽、呼吸點空氣,就能成長,就能發(fā)育,他們感受到了植物生命的頑強。再堅持一個多月,鳳仙花也開始長花蕾了、開花了、結果了。植物一生階段性變化隨著時間的變換,就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慢慢植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室內有“寵物”
當學生學習到“蠶”這一單元時,我費心地從網上購得一些蠶種,學生們如獲至寶,看著一顆顆小蠶卵孵出一條條黑色的小蠶,別提多高興,爭著給蠶喂食,照顧小蠶。他們把小蠶當自己的寵物,生怕受到傷害,就連平常膽小的小女生也完全沒有害怕,反而是滿滿的情感,關愛地撫摸著蠶寶寶的身體。在學生的關愛下,小蠶一天天地長大,關于吃食、打眠、蛻皮、結繭等行為過程學生是觀察得一清二楚,根本就用不著老師再教,也根本用不著學生苦苦的記憶,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知識就進入學生的頭腦里。當學生看著白花花的繭子,好奇地問:“蠶在里面干嘛?”為便于觀察,于是我為他們削開蠶繭,讓他們能夠清楚觀察到蠶身體縮短變成蠶蛹的過程,然后就是破繭而出成蠶蛾??粗恢恢恍Q蛾爬出來“交朋友”的時候,小孩子通過課堂上學習的經驗很認真地說:“他們在交配,為繁殖后代做準備!”當他們看到蠶蛾不吃也不喝,產完卵后就慢慢死去時,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易,感受到了生命輪回的可貴。
(三)生活有創(chuàng)造
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傳承,將知識記在頭腦中就罷了,而更重要的是在于生活的創(chuàng)造,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為生活而設計,為生活而創(chuàng)造,所以我們學習不是僵化地吸收知識。其實要達到這些要求也不難,只要我們生活中留意,比如我們養(yǎng)了蠶,知道如何更好儲藏桑葉,讓它保持新鮮,知道用蠶沙和殘渣放入花盆作肥料,知道用空繭殼來做一些小手工作品,畫上美麗的圖案等等;再比如我們播種養(yǎng)花,不用花錢買材料,僅僅是廢品再利用,將塑料瓶做成小花盆,小花灑等等。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創(chuàng)造讓孩子們變得心靈手巧,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綜上所述,讓學生能在生活體驗中萌發(fā)最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是最好的科學學習。學生成長就是一種生活體驗,科學學習應是在走生活體驗的路,而不是受困于知識、受困于教材、受困于教室、受困于考試。改變我們吧!科學學習不需要教師枯燥說教,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只需要大家親身參與、體驗和感受,便能學習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