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慧敏
前言:
任何事物,如果你認為它美,值得你去守候,那么它一定蘊藏了某種美的規(guī)律。家庭教育亦是如此,一個孩子從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再到健康幸福的長大成人,他在成長中受到的呵護.愛和包容一定蘊藏了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母親和孩子的關(guān)系決定了人生的起點,同時伴隨著孩子一生。孩子通過內(nèi)化與父母的情感關(guān)系來學習成長,童年的家庭關(guān)系相處模式與長大后的事業(yè)、婚戀、養(yǎng)育孩子等,有著千絲萬縷的對應。自己童年不幸的父母,無形會把心理創(chuàng)傷傳遞給孩子,無論他心理上多么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制造相同的陷阱。愛孩子,“培養(yǎng)他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人”,而非“我們想要他成為的那個人”。
教育的本質(zhì),其實是父母自我“療愈”的過程。
多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卻無話可說?“我心里有你,溝通就不必了”這是以愛為名的借口。回應.理解、拒絕……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樣的溝通模式,孩子未來就會演繹怎樣的關(guān)系模式。語言是有磁場的,父母的回應反映了對孩子教育方式的選擇,同時反映了親子關(guān)系的品質(zhì)。
一、同頻互動型
這是父母與孩子相處模式最理想的狀態(tài),孩子可以自己地在父母面前暢所欲言,撒嬌,微笑,孩子的一顰一笑,煩惱,在父母那里可以完整的得到接納、理解和及時回應。
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享受到尊重,平等和包容,無論遇到任何情況父母都可以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積極的反饋。這樣的孩子是比較幸運且幸福的孩子,他會比較了解自己所需,自信、陽光,也容易和周圍的人產(chǎn)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yǎng)就是:“不斷與孩子確認我們給予的是否是孩子所需的感受”。
二、父母為中心互動型
孩子出生的第一個微笑或哭,父母沒有及時回應。父母在逗孩子時,孩子笑了,父母覺得很開心,也會回應笑。孩子哭了,父母就很焦慮或者會抱怨孩子不乖,不如別的孩子好帶。在這種相處模式下,孩子就如父母的玩具,必須配合父母的喜好扮演父母喜歡的乖乖兒,這樣才會符合父母所需要。只有父母才可以是孩子行為的發(fā)起者,也是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孩子要按照父母預期來回應,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礎(chǔ)——孩子從出生至成人長期被忽視,從而主動壓抑自我,學會一系列討好父母的方法,與父母長期建立一種“沒有自我”的關(guān)系。
這樣的父母不自覺中將孩子成為他們的附屬品,通常會打壓孩子的自主性,把孩子正常獨立發(fā)展當成病態(tài)行為,或者不懂孩子,卻胡亂指揮和抱怨孩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功能,可以適應社會,卻無法真正融入社會。他沒有真實和完整的自我,表面看是完整的,實際上是沒有獨立靈魂和比較矛盾的。它可能會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贊美的、讓人厭惡的,無論以怎樣方式都很難與人產(chǎn)生真正的關(guān)系。他建立關(guān)系常常會需要消耗自身大量能量,因為一旦進入關(guān)系,他就要圍繞著別人的期望轉(zhuǎn),焦慮別人怎么看自己,是否喜歡自己,委曲求全的討好別人。
大多數(shù)宅男宅女就是這樣造成的。
三、忽略反應型
孩子有開心的事情與父母分享,父母回答:“你怎么那么煩人啊,沒看到我在忙嗎?”嫌棄孩子耽誤自己手中的事。父母的反應與孩子所關(guān)注的內(nèi)容完全不搭,這種反應被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家萊因稱為“無關(guān)反應”
如果孩子常常處于這種狀態(tài)得不到父母的及時回應,未來孩子會出現(xiàn)“存在性焦慮”,他將很難安靜下來跟自己在一起,要么找人說話,要么嘴巴里塞滿吃的,就算上廁所也得拿本書。還有的人是這樣的,一天打近二十個電話要知道愛人在哪里、做什么,搞得家人很崩潰;還有的人不斷的試探自己在朋友心中的位置,事無巨細的敏感、焦慮,莫得朋友見了他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躲避。從意識和行為上都表現(xiàn)出不安全的焦慮感。
綜上所述,不同孩子由于遺傳.環(huán)境.經(jīng)歷.從小父母與他互動模式等因素不同,構(gòu)成其不同的性格.與人交往及財富。
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孩子可以直接抒發(fā)其感受,不收任何壓抑,對于其一生成長和幸福.事業(yè).財富而言都是自由而愉悅的。作為父母應該與時俱進,學會以科學的家庭教育觀積極引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個孩子都有追求美和價值感的自由和權(quán)力,作為父母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有建設(shè)價值和有益的方向,學會站在孩子的視線看世界,培養(yǎng)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人。
參考文獻:
[1]《心理學與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壘等譯
[2]《兒童教育心理學》【奧地利】阿德勒著王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