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樂 叢 瑽 梁玲
摘要:目的 探討柴參和胃丸治療胃熱型慢性胃炎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 將227例胃熱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13例和研究組114例,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柴參和胃丸,療程均為14天。治療前后評價中醫(yī)證候評分、療效與不良反應,采用PRO與SF-36調查量表分析患者生活質量,采用SAS與SDS量表分析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結果 研究組臨床療效(95.6% VS 87.0%)與內鏡療效(92.1% VS 80.0%)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PRO、SF-36、SAS及SDS量表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評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 柴參和胃丸治療胃熱型慢性胃炎,對緩解臨床癥狀、改善不良情緒和提高生活質量安全有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柴參和胃丸;胃熱型慢性胃炎;研究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反應,發(fā)病率居胃病之首,青壯年多見。臨床調查結果顯示[1],慢性胃炎病因復雜,受到酒精、煙草、藥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神經(jīng)精神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臨床治療方面遵循個體化原則,以去除病因、緩解癥狀和改善胃黏膜炎癥為主。傳統(tǒng)中醫(yī)學理論認為[2],慢性胃炎屬于“痞滿”、“胃脘痛”的范疇,《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根據(jù)辨證分型將其分為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脾胃虛弱證、胃陰不足證及胃絡瘀阻證,其中肝胃不和證又分肝胃氣滯證和肝胃郁熱證。本研究中,胃熱型慢性胃炎即包括肝胃郁熱證和脾胃濕熱證,采用自制中藥方劑柴參和胃丸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27例胃熱型慢性胃炎患者均來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消化內科門診。男105例,女122例;年齡22~51歲,平均(35.6±10.2)歲,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189例(83.26%)。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和《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的診斷標準[4],且符合以下條件:①3個月內沒有應用與本研究相關的藥物;②自愿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不合并消化道潰瘍及出血;④無惡性病變;⑤無糖尿病、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和神經(jīng)精神疾病;⑥無妊娠和哺乳。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113例,研究組11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身體質量指數(shù)等資料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西藥治療方案,幽門螺旋桿菌陰性者口服奧美拉唑(20mg/次,2次/d)和枸櫞酸鉍鉀(0.3g/次,4次/d),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予以鉍劑四聯(lián)方案,即在奧美拉唑和枸櫞酸鉍鉀基礎上加服甲硝唑(0.5g/次,3次/d)和四環(huán)素(0.5g/次,4次/d);研究組在上述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自制中藥制劑--柴參和胃丸(9g /次,3次/d),(主含柴胡、黨參、陳皮、黃芪、茯苓、枳殼等15味中藥)。兩組療程均為14d。
1.3 觀察指標
1.3.1 中醫(yī)證候評分? 參照《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4],肝胃郁熱證有兩項主癥(胃脘灼痛、肋間脹痛)和5項次癥(心煩易怒、口干、反酸、大便干燥、口苦);脾胃濕熱證有兩項主癥(脘腹脹痛、身體困重)和4項次癥(口臭、口苦、納呆、乏力倦怠)。每種主癥有無、輕、中、重,計為0、2、4、6分,次癥計為0、1、2、3分。
1.3.2 療效評價 臨床療效判定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臨床痊愈: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4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療效指數(shù)<4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胃鏡療效參照《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5]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胃鏡下黏膜出血、糜爛等病理表現(xiàn)基本消失,或尚存在輕微癥狀;有效:內鏡下病理表現(xiàn)有明顯改善;無效:內鏡下病理表現(xiàn)改善不明顯或加重。
1.3.3 生活質量評分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評估慢性胃腸疾病患者報告臨床結局(PRO)評價量表和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量表。PRO量表包括全身狀況、消化不良、反流、排便、社會、心理6個維度35項指標的評估,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差。SF-36量表為常用的醫(yī)療結局量表,包含了對日常生活、健康狀況、心理狀況及家庭功能等的綜合評價,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1.3.4 焦慮抑郁狀態(tài)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tài)。這兩個量表均含20項條目,每個條目分為好少、有時、經(jīng)常和持續(xù)4種狀態(tài),計為1、2、3、4分。分數(shù)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分析,連續(xù)型變量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t檢驗;分類型變量以構成比或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中醫(yī)證候評分和療效指數(shù)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療效與不良反應
研究組臨床療效(95.6% VS 87.0%)與內鏡療效(92.1% VS 80.0%)均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3、表4。治療過程種,研究組發(fā)生5例胃腸道反應,1例皮疹,2例肝酶升高,對照組發(fā)生2例胃腸道反應,2例肝酶升高,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7.89% VS 3.54%,χ2=1.993,P=0.158)。詳見表2、3。
2.3 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前,兩組PRO量表和SF-36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RO量表和SF-36量表評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4 焦慮抑郁狀態(tài)
治療前,兩組SAS量表和SDS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AS量表和SDS量表評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3 討論
慢性胃炎是指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自纖維內鏡廣泛應用以來,對本病認識有明顯提高,將其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疼痛、食欲缺乏、腹脹、反酸、貧血、消瘦、腹瀉等,常常反復發(fā)作,最終導致惡變,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家庭和工作。病因復雜,最常見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次還有刺激性食物、藥物、膽汁反流、X線照射、環(huán)境因素、長期精神緊張和生活不規(guī)律等。
柴參和胃丸為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自制,由15種中藥組分組成,主要成分為柴胡、黨參、陳皮、黃芪、茯苓、枳殼等。柴胡為疏肝解郁之良藥,具有和解表里,升陽舉陷之效,為臨床治療郁癥的常用藥,也是肝胃不和型胃炎的常用藥;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對促進胃腸激素分泌,改善胃動力具有積極作用。黨參補中益氣,和胃生津,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黨參提取物對胃黏膜損傷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陳皮與枳殼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是開胃促消化的良藥,自古用于痞滿諸癥的臨床治療,現(xiàn)代研究還證實陳皮對促進消化不良的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排出有正向作用。黃芪補中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兩者配合使用可達到通達氣機,利水通淋之效,對除濕熱有積極作用。
《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4]倡導從臨床療效、生活質量、焦慮抑郁評分等方面綜合評價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以此為依據(jù),對比觀察柴參和胃丸的應用效果。從整體療效來看,研究組臨床療效與內鏡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兩組相仿,安全有效。黃少珍等[6]聯(lián)合應用左金丸和小柴胡湯佐治肝胃郁熱型慢性胃炎,有效率從76.7%提高到95.3%;張強等[7]應用和胃運脾湯佐治肝胃不和型胃炎,有效率從80%提高到97.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柴參和胃丸對改善肝胃郁熱型和脾胃濕熱型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積極作用,臨床有效率從87.0%提高至95.6%,內鏡下有效率從80%提高至92.1%,與上述學者的報道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本研究具有以下創(chuàng)新點:1.柴參和胃丸治療胃熱型慢性胃炎的療效和安全性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治療方法;2.柴參和胃丸治療胃熱型慢性胃炎的療效和安全性等同于國內其他中藥方劑,是治療胃熱型慢性胃炎的新方劑。因此,柴參和胃丸治療胃熱型慢性胃炎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金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表現(xiàn)與病理特點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2):123-124.
[2] 方緒勝.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治療概況[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8,11):2138-2140.
[3] 房靜遠,杜奕奇,劉文忠,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17,22(11):670-687.
[4] 張聲生,唐旭東,黃穗平,等.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7,32(07):3060-3064.
[5] 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02):4-5.
[6] 黃少珍.左金丸合小柴胡湯加減結合西藥治療肝胃郁熱型慢性胃炎43例[J].廣西中醫(yī)藥,2016,39(06):48-49.
[7] 張強.和胃運脾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不和)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7,31(0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