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
摘要:目的:探討個性化護理模式對胸外手術患者術后病情恢復的影響。方法: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4例胸外手術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57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采用個性化護理模式,觀察比較護理效果。結果:①研究組非計劃拔管、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②研究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胸外手術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模式,可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早日恢復健康。
關鍵詞:個性化護理模式;胸外手術;術后病情恢復;影響
個性化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強調以人為本思想,根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指導護理實踐,提高護理質量【1】。本文筆者為了探討個性化護理模式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內收治的114例患者且分成2組進行研究,現(xiàn)在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4例胸外手術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57例。所有病例對本次研究知情,且愿意參與研究,符合手術指征,排除不愿參與研究者,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病人,排除手術禁忌癥病人,排除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耳聾啞巴患者。對照組,34例男性,23例女性,最小47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58.24±5.61)歲,其中,19例氣胸,25例食道癌,13例肺癌。研究組,37例男性,20例女性,最小43歲,最大79歲,平均(57.93±6.14)歲,其中,21例氣胸,26例食道癌,10例肺癌。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按照胸外科常規(guī)護理流程提供護理服務,研究組采用個性化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①做好評估工作,包括術后、轉運/外出檢查、臥位改變時導管固定情況;②有效固定導管,合適的膠布、正確的固定方式進行固定,每日檢查,及時更換,保證膠布粘貼好,通透性好,固定有效;③加強交班,外出檢查/轉科時注意交接,觀察導管是否固定牢固,固定材料是否潮濕、卷邊、粘性下降,及時更換固定;④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屬管道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使其理解并配合;⑤加強心理護理,:意識清醒者介紹管路的作用及意義,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同時講解拔管的后果,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⑥加強巡視,尤其是夜班和低年資護士當班;⑦適量應用鎮(zhèn)靜劑,對于煩躁病人,遵照醫(yī)囑,使用鎮(zhèn)靜劑,減輕不適感,緩解負面情緒。對于保護性約束病人,夜班者檢查約束帶有無松散,防止進行性解開,注意約束部位壓瘡的發(fā)生;⑧加強醫(yī)護溝通,了解醫(yī)生對患者每天治療目標,以及需要護士達到的目標。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病人非計劃拔管和肺部感染發(fā)生情況;同時,觀察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1.4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予以T檢驗,例(n)、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予以X?值檢驗,檢驗值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非計劃拔管和肺部感染
統(tǒng)計顯示,研究組非計劃拔管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研究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都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3討論
胸部手術患者,由于手術及術后禁飲、禁食時間長,安置管道多、導管固定方法不規(guī)范,使患者舒適度降低,患者過度焦慮,不配合,加上科室護理人力資源嚴重不足,護士工作量大,宣教時間少,宣教次數(shù)少,導致患者非計劃拔管幾率增加【2】。術后,患者液體輸入過多、切口疼痛,使其不愿意早期下床活動以及有效咳嗽、咳痰,易發(fā)生肺部感染和靜脈血栓,增加住院天數(shù),加重患者痛苦,增加經(jīng)濟負擔【3】?;趩栴}現(xiàn)狀,科室組織全科醫(yī)護人員進行討論,尋找解決之道。常規(guī)護理是一種傳統(tǒng)被動護理方式,強調以疾病為中心,護理內容片面、單一,缺乏針對性,沒有考慮病人的實際情況,難以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應用價值不高。個性化護理模式是一種針對性護理方式,強調以病人為中心,將病人作為護理的主體,護理方案的制定、護理措施的實施和護理效果的評價,都圍繞病人進行,根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包括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身體狀態(tài)、心理情緒、病情等,制定與病人需求相符合的護理計劃,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解決病人實際問題,提高護理質量【4】。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的非計劃拔管、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1.7% vs 8.7%;3.5% vs 14.1%),且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個性化護理模式在胸外科手術術后恢復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劉京榮,王軼. 個性化護理模式對胸外手術患者術后病情恢復的影響[J]. 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6,32(08):110-111.
[2]陳蘊菁. 不同護理措施對胸外手術患者的臨床影響[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16):110+114.
[3]邱寧. 90例胸外手術患者的護理體會[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7):746-747.
[4]王榮. 人性化護理對胸外科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27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