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關于《紅樓夢評論》的研究多圍繞中西悲劇美學的比較或者其與古典文學理論的對比分析等進行的研究。本文從《紅樓夢評論》中體現出的無功利主義的美學觀點出發(fā),論述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所表示的美學思想脈絡,著重對文本中所體現出的思想內涵進行分析,以期對其思想的價值進行總結和概括。
關鍵詞: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無功利主義
一、中西結合的王國維的美學思想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從一個理論的新高度著手對《紅樓夢》探究,打破了前代學者諸如:探究、索隱派等對于《紅樓夢》執(zhí)著于故事情節(jié)或發(fā)生背景的解密等的研究。他給《紅樓夢》一個全新的定義——“徹頭徹尾之悲劇”。他系統(tǒng)的闡釋了《紅樓夢》的悲觀屬性。有人分析王國維寫的《紅樓夢評論》是對叔本華哲學、美學思想完全照搬,或對康德哲學全面吸收。其實不然,《紅樓夢評論》正是他學習西方哲學思想之后的一種思考、一個轉化的成果?!都t樓夢評論》的第一章,王國維就引用了《老子》中一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和《莊子》中一句,“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 [1]。足以見王國維的思索并不是對西方哲學、美學觀點的全面套用。畢竟他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陶冶,并沒有完全摒除文化在他血脈、思想中的延續(xù),他努力的從中西方尋找一個契合點,就是道家思想與叔本華、康德哲學和美學的契合之處。
二、所謂“無功利主義”思想
(一)“無功利主義”思想在中西方的源起
孔孟之后,歷代儒學家宣傳一種積極入世的觀念,以一種“功利主義”進行傳承。比起文學、藝術作品本身,更加注重“文以載道”。可見積極入世的“功利主義”已經深深扎根于民族意識之中,是大眾化的代表。而“無功利主義”的思想則相對小眾化。道家思想更趨近于無功利性。老子,看輕榮辱、名利,去私棄欲,有著趨于達觀的心性;莊子,看淡生死,追求“逍遙游”即一種絕對自由,不為情所累不為物所牽。道家的思想所包含的消極避世的思想觀念,不能成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工具,則在老莊之后的發(fā)展中趨于沒落。
在西方,以康德的“無利害性”為代表,他認為審美判斷是不帶有任何利害的愉悅,在審美過程中獲得一種無利害的快感。以直觀的審美方式,不帶有任何功利性,不以主觀的功利觀念作為審美判斷的標準,達到純粹的審美,純粹的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叔本華也強調注重解脫之道,與世無爭等,也表現出一種無功利性。
三、王國維的“無功利主義”思想
王國維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極高的修養(yǎng),對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著深刻的見解,而且對于西方康德、叔本華等的哲學、美學思想有深入的學習。他善于發(fā)現中國和西方學術思想的契合點,他通過老子、莊子的道家哲學與康德、叔本華的哲學、美學相結合,找到了二者的契合點——“無功利主義”,并使用這一觀點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學著作《紅樓夢》。
1.生活的本質——欲望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開篇之處就指出一個主要論點:“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他指出生活本質是欲望,人生處于苦痛與倦厭之中,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欲望,欲望超出不了生活邊界,但其本身充滿了痛苦,因此,王國維認為欲、生活、苦痛相一致。
“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無利害之關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實物而后可。然而非美術何足以當之乎!”[3]王國維指出,能夠使人超然于利害關系之外的物體,其必須與我們沒有利害關系,并明確的指出美術(即文學、藝術)就是能夠使我們超然于利害之外的物體。王國維在這里就強調了欣賞美術(即文學、藝術)的“無功利主義”。
2.王國維對《紅樓夢》精神的內在分析
王國維認為《紅樓夢》之中僅賈寶玉、賈惜春、紫鵑三人是完全的解脫。他認為死亡不是脫離苦痛的方式,故金釧墮井,司琪觸墻,尤三姐、潘又安自刎,都不能夠稱為解脫。由于,超越塵世困擾的人,拒絕生活中一切欲望,達到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可以稱之為終極解脫。
王國維把解脫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觀他人之苦痛;另一種是,覺自己之苦痛。觀他人之苦痛的解脫,如:惜春、紫鵑之類的,是超脫于尋常人之外的,這種解脫達到一種徹底的、極高境界的“無功利主義”。而察覺到自己苦痛的解脫,如:賈寶玉之類的人,是尋常人所能經歷的,是在苦痛中生活之后的一種頓悟的解脫,是一種具有悲感的、壯美的解脫。王國維的分析是十分合理的,自殺而亡不能達到解脫,只能是一種類似于“含恨而終”的終結;只有脫離于世俗之外,超脫于一切塵世紛擾,不被前塵往事所牽絆才是真正意義上解脫。
然而,對于王國維對于解脫本身的區(qū)分,在本人看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他通過對于《紅樓夢》的解讀來分析這個觀點,無論是惜春還是紫鵑,她們二人也經歷了與賈寶玉相似的經歷,最后選擇與青燈古佛相伴余生;而根據高鶚續(xù)寫的來看,賈寶玉最后也選擇了出家,也是出世。如果單是這樣看,王國維的觀點有些牽強。但是,若說賈寶玉所經歷的苦痛,比惜春、紫鵑更甚。惜春、紫鵑在某些層次上屬于一個旁觀者。四小姐惜春,很早就有當尼姑的想法,在后來的家庭變革中更加堅定了她的這個想法;紫鵑屬于一個丫鬟,她并不是賈府的主子,她起到一個賈寶玉、林黛玉愛情的見證。似乎這樣理解就顯得合理了,這與王國維的觀點似乎有契合之處,但對于這個問題仍然存有質疑。
小結
可見,無論從何角度而言,王國維的“無功利主義”觀點都在當時是一個創(chuàng)新。王國維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思想觀點,完全拿新思想套用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上,而是把西方康德、叔本華等人的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老子、莊子的思想相結合,找到兩者的契合之處,并用來分析《紅樓夢》所體現出的“無功利主義”觀點。王國維對《紅樓夢》的定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同時,他也是 “悲劇”理論的奠基人,從他開始中國正式對文學、藝術等藝術作品使用“悲劇”一詞進行評價,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無論是從“無功利主義”觀點,還是在《紅樓夢評論》的后續(xù)中論述的悲觀美學思想,王國維是沒有斷裂的,他以十分嚴謹的理論給與《紅樓夢》以全新的認定,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對中國美學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頁至14頁
[2]蕭統(tǒng).昭明文選[M].安徽:黃山書社出版社.2010年第60頁
[3]蔣林欣.歷史與人性的悲歌——評張嘆鳳長篇小說《辛追傳奇》和《完蛋》.《當代文壇》.2008年3期
作者簡介:
張琳清(2000-),女,山東臨沂人,煙臺南山學院2018級全日制本科在讀
(作者單位:煙臺南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