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林
魏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記載:一次,胡太后恩賜朝廷百官絹帛,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力氣往回拿,不限數(shù)量。章武王元融和尚書令李崇拿得太多,以至于途中跌折了腰、扭傷了腳踝。太后見了,便追回賞賜,讓他們空手回家。而侍中崔光只拿了兩匹布,太后問他為什么拿得這么少,崔光說:“我只有兩只手,只能拿兩匹。這已經(jīng)夠多了。”
在錢財面前,元融和李崇“欲而不知止”,如此貪婪,最后落得個“失其所以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笑料,這是典型的欲令智昏;相形之下,崔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又是多么理智清醒??!
縱覽史書,凡為官清廉者,無不是頭腦清醒,循理依法,逢利思害,遇福慮禍,知足知止之人。
公孫儀相魯,嗜魚而不受魚。他解釋說:“夫唯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保祿,終身食魚。”公孫儀算清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濟(jì)賬,做到了“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不可謂不清醒。
宋國司城子罕不接受別人獻(xiàn)他的寶玉,說:“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弊雍彼闱辶俗约旱娜松钨~,做到了“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亦不可謂不清醒。
張安世薦賢,被薦者上門感謝,大怒:“以為舉賢達(dá)能,豈有私謝邪?”楊震夜半拒金,正顏厲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呂蒙正不收能照二百里的寶鏡,說:“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抱病的王安石不要紫團(tuán)參,言:“平生無紫團(tuán)參,亦活到今日!”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做到了“見理明而不妄取”,保持一輩子清廉。
歷史證明,為官從政者,首要的是自身的“清醒”。只有時刻保持那份清醒,才能永保清廉。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