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于敏因病在北京去世,終年93歲。此時,距離他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成為名字第一個被念出的改革先鋒、“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剛過去一個月。
常有人把于敏稱為“氫彈之父 ”,他自己一直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常說,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至于他自己,在氫彈的理論設計中是“學術(shù)領導人之一”。
曾在氫彈預研時與于敏并肩戰(zhàn)斗的何祚庥院士認為,于敏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氫彈構(gòu)型最主要的發(fā)明者。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個小職員家庭,從小愛問為什么。進入北大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jié)構(gòu)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zhuǎn)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1965年,于敏調(diào)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帶領小分隊趕往華東計算機研究所。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其中的“百日會戰(zhàn)”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guān)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shù)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gòu)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lián)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guān)鍵技術(shù),使我國核武器技術(shù)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成功背后的付出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
因為工作保密,幾十年來,于敏經(jīng)常“失蹤”很久。兒子于辛曾回憶,父親很忙,偶爾回家,經(jīng)常帶著一個困惑、疑惑的表情,好像總是在思考?!拔蚁敫鎯?,他經(jīng)常也不帶我玩兒。”
綜合光明日報、新華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