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中學語文課教學過程中的效率問題,試圖為身處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尋找一條教學的捷徑,分別從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授課的技巧兩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率;方式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jīng)驗和彈性靈活的成份,教學目標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一個逐漸成熟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容易走向程式化,同時也容易走向空洞化。即內容雖然充實但每節(jié)課的模式一致,沒有什么新的變化,不能引起學生的激情,缺乏技巧而導致語文課堂效率的低下。這里我根據(jù)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知識之于課堂,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課堂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在人文課程里,對文本有十幾種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較為繁瑣;有的切中主旨、視角獨特,而有的卻是牽強附會、淺嘗輒止,真可謂眾說紛紜,而教師在此是“聽其不語”,結果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或是各執(zhí)一詞,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無所適從。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智取生辰綱》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在預習中閱讀課文,弄明白幾個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結合所有小說教學的特點思考問題。課堂上以“楊志智否”為題,啟發(fā)學生設想一下楊志的人物形象,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在全文中是怎樣營造環(huán)境并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的作用,再讓學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有環(huán)境的描寫”“楊志為什么難逃押送生辰綱失敗的厄運”兩個問題,最后以“文章中有哪些細節(jié)描寫?楊志是怎樣的形象?為什么要從頭到尾寫天氣的變化?有什么暗示?”引導學生歸納課文。這樣教,不僅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格物致知”是什么含義?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何不重視真正的“格”,有何弊端?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xiàn)實意義?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通過以上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樣通過一次次深入提問,能讓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深度把握課文論述內容的現(xiàn)實意義,這就使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歸納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多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抓教學重點問題,前文已經(jīng)論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課文,如魯迅的《故鄉(xiāng)》,它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tǒng)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故鄉(xiāng)》的表面是寫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而事實上是通過故鄉(xiāng)這個小環(huán)境來展示不同階層人的悲慘命運;難點是分析造成人物發(fā)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內涵。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及內容深邃、含義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最后幾段議論等,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zhèn)湔n,深鉆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語文》(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下冊.
[2]《漢語詞典》.
[3]引自《中國教育報》200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