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秋
生姜原產于熱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養(yǎng)生食材,不但可以調味、溫中降逆止嘔,還有解暑、消腫止痛等功效。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忌連作,抗旱抗?jié)衬芰Σ睢R诉x擇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以上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至重壤土為宜。生姜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應及時追肥。姜瘟是生姜發(fā)育過程中常見病害。
一、生姜種植及需肥特點
1、選種種植
宜選用姜塊粗壯、生長勢旺、出芽率高的作種。放于恒溫在35度的環(huán)境內,以利出芽。播種時一芽一種原則,株距25厘米,行距30厘米。生姜喜溫濕,抗旱澇能力差。生姜對光照要求不嚴格,但以自然光生長最為良好。根系不發(fā)達,屬淺根系作物,不能利用土壤深層水分。葉片缺少蠟質層,保水能力差,所以不耐旱。播種后及時澆灌。種姜萌芽到第一片葉展開需40-50天。第一葉展開到有兩個較大分枝,俗稱“三馬杈”時期,需65-75天,以莖生長為主。苗期要少量多次供水,進行遮陰或地面蓋草,減少水分蒸發(fā)。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大,應始終保持土壤濕潤狀態(tài)。管理上要著重提高地溫,促進發(fā)根,培育壯苗,為大姜高產打好基礎。
2、土壤
以土層深、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中性土壤栽培,通氣良好、便于排水易獲高產。連年重茬、病害嚴重地塊,建議溝施草木灰,中和土壤中超標的酸堿,并能達到殺除土傳病害的效果。
3、施肥
生姜對氮、磷、鉀等需求量大。“三馬杈”以后生長量大,對肥料需求量大,占全生育期肥料的85%以上。生產1000公斤根莖,需約氮肥25公斤,磷約1.5公斤,需鉀約8公斤以上。氮肥供應充足時,大姜表片肥厚,葉色濃綠生長勢頭好,光合作用生產的有機物多,有效提高產量;氮素營養(yǎng)缺乏時,會致使植株矮小,葉片枯黃,生長勢明顯減弱,塊莖分枝減少,影響產量提高。磷肥能有效促進生姜塊莖的生長,能有效加速莖和葉中產生的光合產物向根莖中輸送,可提高產量;大姜對鉀素十分敏感,鉀元素能促進光合作用,雖不直接參與有機物合成,但可調節(jié)體內多種酶的活性,促進糖的運轉,改進大姜的品質。硼、鋅等微量元素在大姜生長過程中也有很大作用。糞肥應充分腐熟,否則易造成傷根使葉片畸形。適量增施硼和鋅,能促進植株增高,擴大葉面積,擴大分枝數(shù),使大姜塊莖粗壯,表皮富有光澤,有效提高品質。
大姜的施肥,種植時第一次在增施有機肥料和深翻改土的基礎上,應著重考慮氮、磷、鉀三元素的施用,同時注重硼、鋅、鈣等元素的輔施。一般在姜株25厘米高時施第二次肥,以氮為主其他為輔,可進行穴施或條溝施。穴施:在兩個種姜中間打穴施肥。條溝施:注意種肥隔離,肥料在種籽側下方6~8厘米處。一般情況下,施用量為每畝60~80千克。一月后追施第三次肥。
二、姜瘟防治
姜瘟病又稱青枯病、腐爛病,是危害姜的毀滅性病害。一旦感染姜瘟病,就會很快蔓延,且無法治愈,造成很大的損失。姜瘟病發(fā)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姜瘟病主要發(fā)病部位地下根莖部分,少量發(fā)生于葉、莖和根部,莖部上方和根部的上半部是姜瘟病多發(fā)區(qū)。姜瘟病發(fā)病初期根莖呈腐爛狀,有水液滲出,顏色發(fā)暗,逐漸變褐色,并散發(fā)特殊姜臭味,漸漸變軟腐朽,掰開可見姜內部流出污白汁液,莖桿由暗紫色逐漸變成黃褐色,葉片枯萎變黃,葉片邊緣呈卷曲狀,最后全株死亡,所以說姜瘟病是生姜的毀滅性病害。從姜瘟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第1個高峰期發(fā)生在8月初至9月中旬,第2個高發(fā)期發(fā)生在整個10月,姜瘟病發(fā)病周期長達3~4個月。
1、姜瘟病發(fā)生原因
帶病種姜的病菌是姜瘟主要病原菌侵染源,且姜種為上年發(fā)病已被感染地的姜塊,常年連作并發(fā)生過姜瘟病的帶菌的田塊發(fā)病重。姜瘟病發(fā)生過的田地,沒經過消毒處理,周邊地塊包括上游下游沒有經過輻射狀消毒處理,都會發(fā)生殘留交叉性病原菌侵染。生姜收獲后病殘株處理不當,散落田間隨著雨水沖刷也會引起病原菌殘留侵染。常年輪作土地沒經過換茬耕種也是姜瘟病頑固難治的一大原因?,F(xiàn)分析如下:
一是溫度。姜瘟病最開始發(fā)病日均溫度為20℃左右。姜瘟病病原菌最適宜活動溫度為25~30℃,也就是8、9月份,姜瘟第一個發(fā)病高峰期。到10月以后溫度15℃以下時姜瘟病害發(fā)生很少。
二是濕度。生姜生性忌高溫高濕,高濕也為病原菌侵染提供便利,濕度大直接影響姜瘟病發(fā)生的早晚和輕重。陰雨天后暴晴,溫度升高,此時土壤濕度大,環(huán)境溫度和地溫高加劇姜瘟病的傳播和蔓延,9月下旬氣溫下降后,地溫下降降雨減少,發(fā)病高峰期已過,此時有利于生姜生長。
三是種植制度。常年連作重茬換茬不及時,發(fā)病地塊及周邊地塊消毒滅菌的不徹底是姜瘟復發(fā)的一大因素。
2、防治措施
①無病地留種并要精選健種,單收單藏,貯窖及時消毒。
生姜留種時要選無發(fā)病地塊,包括周邊及上下游地區(qū)也無發(fā)病地塊。留種時單獨采收,與感染病區(qū)做到嚴格隔離,單獨貯藏,貯姜則用40%福爾馬林熏蒸消毒處理。無病姜種播種后,于9月份仔細進行田間觀察,看是否產生病菌感染,若感染姜瘟病則來年不能繼續(xù)作為留種地。
②輪作換茬
常年連作重茬是姜瘟病一大誘因,換茬能有效解決土壤帶菌發(fā)病程度。輪作年限必須4年以上,前茬以新茬地或糧食等禾木田為宜,以種植大蒜為最好,有“大蒜是土里長出來的殺菌素”的說法。地塊選擇最好為干燥通透,排水良好,地勢肥沃地塊。用鉀肥作基肥,并配以充分腐熟有機肥為宜。
③土壤消毒處理:
整地前,用氯化苦進行土壤熏蒸;播種前,每畝用甲基硫菌靈1000克或武夷菌素1000克拌細土均勻撒于溝內。
④姜種消毒
福爾馬林溶液是有效防治姜瘟病的藥液。姜種消毒后若播種在無病菌田塊中,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采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泡30min,再悶種3~6h(小時)?;蛴每蓺⒌?00倍夜+生根催芽劑700倍或甲殼素1000倍混合液(也可浸芽)
⑤用凈水澆地、施用無污染肥料
生姜澆用水必須為無污染病菌的干凈水,所施肥料同樣為未無污染病原菌的干凈肥料。糞肥要充分腐熟。即澆凈水施凈肥。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后,澆水時要以噴灌為主,杜絕大水漫灌。施凈肥仍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姜田施用的有機肥必須得到充分腐熟,以防殘留病原菌,要堆放經過漚制高溫消毒殺菌后再施入田中,也可對肥水進行藥物消毒。
⑥及時鏟除姜瘟病株
及時發(fā)現(xiàn)姜瘟病株,并鏟除病株。要將病株及周邊鄰近的暫未發(fā)病株也要一并挖除,全部帶出田外,并經過深埋處理。拔出病株后,病穴及時用姜瘟凈灌施殺菌。
⑦工具消毒
生姜姜瘟發(fā)病地塊所用工具全部進行消毒處理,可用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浸泡。以防交叉感染。
⑧生長期防治
每畝用甲霜靈。錳鋅500克+甲基硫菌靈1000克+春雷霉素250克灌根或隨水沖施。
用青枯立克(青枯灌點靈)100倍+大蒜油1000倍+沃豐素600倍+惡霉靈+有機硅噴霧、灌根。3-5天1次,連灌2-3次。
三、生姜根線蟲?。ò]皮病)防治
1、發(fā)病
土壤溫度在25°C時最適宜線蟲繁殖侵染,高于36°C或低于12°C時停止繁殖侵染;溫度低于-10°C或高于60°C時導致死亡。幼蟲在根結內發(fā)育,1齡在卵內發(fā)育,2齡離開卵殼并脫離生姜進入土中,進行再次侵染或越冬。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灌溉水和雨水、帶病土壤、病株及帶病姜種。土壤相對濕度65%-85%線蟲活動最頻繁。
2、防治方法
實行輪作。最好與禾木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病情可顯著減輕。選無病蟲種姜和深翻土壤。
土壤消毒,可利用氯丙烯+氯化苦等藥劑種植前三周深翻土壤30厘米,施藥前應保持土壤濕潤,施藥后覆膜壓實,以達到熏蒸殺滅線蟲的目的。
3、藥劑防治
應用殺線蟲劑在種植時溝施0.6%阿維菌素顆粒或5%克線丹顆粒劑均勻撒于溝內,6月中下旬到8月上中旬視病情進行溝施或穴施以上藥劑,灌根可用生物藥劑阿維菌素+丙溴磷,在全生育期可灌2-3次,能有效抑制線蟲和各種地下害蟲。
四、生姜收獲
生姜一般10月中下旬到11月份進行收獲,必須在霜凍前完成,防止受凍腐爛。若出土土團太潮濕,要先晾曬,等晾干后再儲存,但要注意避開強光。
生姜收獲時去秧苗,留姜塊,一般置于恒溫10°環(huán)境中。廣大農村習慣將姜塊放于姜窖,層層撒覆細沙土以隔潮防濕,延長儲存時間。只要在生姜種植過程中做好選種、種植、施肥、防病蟲等幾個方面工作就一定能提高質量產量。
(作者單位:262108山東省安丘市官莊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