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霖
有誰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因一件生活日用品而成眾矢之的呢?
杭州李先生開豪車送孩子上學(xué),老師教育他說,不要這樣做,會引起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對此,李先生是一臉的無辜,不過是自己辛苦買來的車,又何罪之有?
初讀這則新聞,我不禁莞爾,這是否真的會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呢?
曾聞一人戲謔:人生不過前腳油門,后腳剎車,如是往復(fù)而已。誠然,汽車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南钠?,其價格少則幾萬,多則百萬乃至千萬,可是究其本質(zhì),不過代步工具而已。在李先生的眼里,自己辛苦得來的汽車也只是適應(yīng)他的家庭所需的用具,并非炫富攀比的表殼。可正是這一舉動,竟然使老師與其他家長認(rèn)為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然而,在老師向李先生建議時,孩子的教育果真成了一大“問題”,并有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
蘇格拉底曾說:“人需要的越少,越接近神,他人為食而生,我為生而食。”誠哉斯言!外物于我不過是生命的附屬品,然而如今,這番話于老師等人來說早已變味。乍看來,老師所言不無道理,開不必要的豪車不正是對蘇格拉底之言的反叛,并會引發(fā)孩子的攀比心理嗎?可這只是蓋在匱乏蒼白的教育之上的一塊襤褸彩衣罷了。
孩子的教育在于引導(dǎo),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不能只浮于表面,也不能只要求他人趨同,而應(yīng)告訴他們外物的真正價值之所在,與其艷羨豪車,不如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同是面對法拉利,看待的態(tài)度可有千萬種,而此處的老師與家長卻選擇了下下策。
托馬斯·摩爾曾在《心靈書》中說道:“現(xiàn)世存在的問題便是,訓(xùn)斥太多,教育太少?!倍蚁胝f,教育之所以太少便在于妥協(xié)太多。眾所周知,孩子認(rèn)識這世界,極大地依賴于對世界的差異的認(rèn)知與識別。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無論是金錢還是權(quán)力、地位,無一是一模一樣的,而老師與家長的職責(zé)便在于引導(dǎo)孩子對此做出正確的判斷,并構(gòu)建起自身正確的價值體系?!跋麥纭绷艘惠v“法拉利”,還會有千萬輛“法拉利”,你又如何使它們一一為你妥協(xié)?
透過這輛“法拉利”,窺見的是教育體系的不完善,甚至是多數(shù)人教育認(rèn)知的漏洞。
因此,在教育之中,接受差異便為第一步。
評析
這篇作文的亮點在于辛辣?!啊麥缌艘惠v‘法拉利,還會有千萬輛‘法拉利,你又如何使它們一一為你妥協(xié)?”這一問掀掉了蓋在匱乏蒼白的教育之上的襤褸彩衣,暴露出了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和多數(shù)人教育認(rèn)知的漏洞。在此基礎(chǔ)上,文章指明了教育的出路——引導(dǎo)孩子對“差異”做出正確的判斷,并構(gòu)建起自身正確的價值體系。作者能“說開去”,皆因其燭照之入骨,思辨之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