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璇,顧以韌,楊雪梅,梁 艷,鐘志君,楊躍奎,陳曉暉,曾 凱,何志平,王 言,雷云峰,龔建軍,廖 坤,應三成,呂學斌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動物遺傳育種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2.巴中市巴山牧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巴中 636600)
四川悠久的養(yǎng)豬歷史和復雜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表型各異、抗逆性強、肉質優(yōu)良的地方豬種,主要包括內江豬、成華豬、雅南豬、烏金豬、青峪豬、丫杈豬和藏豬[1]。然而,由于品種資源保護不力、選育程度低、開發(fā)利用不充分等因素,導致整體生產效率較低,研究數據殘缺不全,品種資源優(yōu)勢沒能轉變?yōu)楫a業(yè)優(yōu)勢,且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多元化消費市場需求的推動,地方豬種資源種質特性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因此,科學的發(fā)掘和評價四川地方豬種遺傳多樣性,進行開發(fā)性保護,已成為一項十分重要且緊迫的任務[2]。本研究系統(tǒng)測定了四川省6個地方豬種肥育性能相關指標,旨在進一步明晰地方豬種質特性,為開展地方豬有效保種和科學利用提供參考。
試驗豬種包括內江豬、成華豬、雅南豬、青峪豬、烏金豬和丫杈豬,試驗于2015年4—10月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種豬科研基地進行。
所有試驗豬在測定前均閹割去勢,于20 kg體重開始組建群體上試,健康狀況良好,每個品種試驗豬飼養(yǎng)60頭,共計360頭,于同一時間開始組建群體,進行小圈飼養(yǎng),每圈3頭,采用相同營養(yǎng)水平和飼喂方式,試驗期間自由采食、飲水。
試驗豬分別達到75 kg和90 kg體重梯度時,每個品種每個體重梯度屠宰30頭,屠宰前停食24 h,自由飲水。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行業(yè)標準《種豬生產性能測定規(guī)程》(NY/T 822—2004),測定試驗豬的胴體性能指標,包括屠宰體重、屠宰率、胴體斜長、肋骨數、6~7肋背膘厚、平均皮厚、后腿比例、瘦肉率、脂肪率、皮率和骨率。
采用Sigmaplot 12.5軟件對數據進行ANOVA檢驗分析。
由表1可知:75 kg體重時丫杈豬屠宰率最高,顯著高于內江豬和最低的成華豬(P<0.05),與其余3個豬種差異不顯著(P>0.05);成華豬胴體斜長最大,丫杈豬其次,成華豬顯著大于最小的雅南豬(P<0.05);肋骨數丫杈豬最大,青峪豬最小,6個豬種間差異不顯著(P<0.05);雅南豬 6~7肋背膘最薄,內江豬最厚,雅南豬、成華豬和丫杈豬顯著或極顯著小于內江豬;丫杈豬皮最薄,顯著小于青峪豬(P<0.05),極顯著小于成華豬和雅南豬(P<0.01),雅南豬皮最厚;丫杈豬瘦肉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余5個豬種,青峪豬最低;后腿比例、脂肪率、皮率和骨率在6個地方豬種間差異不顯著。
90 kg體重時屠宰率也是丫杈豬最高,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余5個豬種,內江豬最低;胴體斜長烏金豬最大,極顯著大于除丫杈豬之外的其余4個豬種(P<0.01);肋骨數丫杈豬最大,顯著或極顯著大于青峪豬、內江豬和成華豬;成華豬6~7肋背膘最薄,顯著或極顯著小于除烏金豬之外的其余4個豬種,內江豬最厚;丫杈豬皮最薄,極顯著小于其余5個豬種(P<0.01),青峪豬皮最厚;丫杈豬瘦肉率最高,顯著高于內江豬(P<0.05)和最低的青峪豬(P<0.01);內江豬后腿比例最高,顯著高于青峪豬(P<0.05);烏金豬脂肪率最低,各豬種間差異不顯著(P>0.05);丫杈豬皮率最低,顯著或極顯著低于其余5個地方豬種;內江豬骨率最低,顯著低于成華豬(P<0.05)和烏金豬(P<0.01)。
表1 不同地方豬種75 kg和90 kg體重胴體性能測定結果
從以上結果看,在75 kg和90 kg兩個體重梯度中,丫杈豬的屠宰率、肋骨數和瘦肉率最高,皮最薄,青峪豬瘦肉率最低,成華豬的屠宰率分別為最低和次低。相同豬種不同體重間,各豬種屠宰率隨體重增加而提高,但只有丫杈豬顯著提高(P<0.05);雅南豬和丫杈豬6~7肋背膘厚隨體重的增加而顯著或極顯著提高;除烏金豬外,各豬種瘦肉率隨體重增加而下降,但差異不顯著(P>0.05)。
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對豬的遺傳改良主要集中在提高生長速度和瘦肉率等生長和胴體性狀方面,與西方商業(yè)化豬種相比,由于長期以來缺乏專門化選育和持續(xù)改良,四川地方豬種屠宰率、瘦肉率等胴體性狀遠低于西方商業(yè)化豬種。本試驗的胴體性能指標中,丫杈豬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高,胴體性能最好,青峪豬的瘦肉率最低,胴體性能最差,這與沈林園等[3]研究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