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進入直播間,我們馬上開窯?!痹诤鲜¢L沙市望城區(qū)的銅官街道,“90后”非遺傳承人劉嘉豪將古老的柴燒制陶技藝搬上了網(wǎng)絡直播間。
他擁有自己的鐵桿粉絲,因此,劉嘉豪每次柴燒開窯直播,都有近千人觀看,網(wǎng)友們直接在線下單心儀的陶器作品,一個多小時的成交額就能有上萬元。還有不少網(wǎng)友聯(lián)系他,想要來學習制陶技藝。
“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比成品更吸引人,而且柴燒充滿不確定性,能帶來很大的驚喜?!眲⒓魏勒f,在顧客定下款式后,他們通過直播制作過程來提升顧客的參與感,從設計、拉坯到燒制、開窯,都在你的眼前。
在長沙銅官鎮(zhèn),問起“泥人劉”,幾乎沒有人不知曉。“泥人劉”的鋪面在銅官街西頭,雖然不大卻十分醒目。劉嘉豪的曾祖父是工藝美術大師劉子振,人稱“泥人劉”。父親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陶藝大師劉坤庭。
“我在銅官街上長大,從小身邊就有很多窯工,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經(jīng)過那些窯口,泥地上到處是碎瓦窯渣……”劉嘉豪笑著說,“四五歲的時候,爸媽在拉胚捏泥,我就在邊上玩泥巴搗亂,泥巴就是我最好的玩具。”可以說,劉嘉豪的童年就是在陶藝匠人身邊度過,耳濡目染制陶工藝。轉眼高中畢業(yè),劉嘉豪哪也沒去,就跟著廠里的老師傅學拉胚,“睜開眼就開始拉,一直到深夜睡覺,整整一個暑假都在瘋狂拉胚,完全不累,近乎癡迷。”
劉嘉豪頗有個性,在基本功底打牢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劉坤庭是原銅官陶瓷總公司研究所研究員,當時各廠批量燒陶要求每一件作品一致,精益求精,這也成為他的風格。劉嘉豪卻喜歡在形狀和紋路上張揚出差異,甚至會通過刀削、雕刻等方法來賦予陶瓷更大的個性。因此,面對父親的指點,“有時候有一些出入,他在說我,我聽著,但心里又不接受?!?/p>
大一的寒假,又是一個瘋狂拉胚的假期。在將一大堆瓶瓶罐罐的習作束之高閣后,劉嘉豪就去學校了。父親劉坤庭在收拾兒子作品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他做了一種外面有裂紋的器皿,這是利用外面一層泥胚迅速干燥形成的,我覺得有意思,就順帶拿了去參賽?!?/p>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是父親的無心之舉,劉嘉豪的“處女作”居然獲得了當年全國金鳳凰創(chuàng)新產(chǎn)品設計大賽銀獎,這種裝置技藝也被稱之為“裂紋肌理”,這也讓劉嘉豪有了更大的信心,干起來更加賣力。
劉嘉豪說:“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并不覺得銅官窯有什么了不起,不過只是一些日常用具,或者一些泥菩薩罷了。直到我偶然去了天津,看到天津‘泥人張的興旺蓬勃,聽他們說‘北有天津泥人張,南有望城泥人劉,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是有責任的,一定要為‘泥人劉做點什么?!?p>
大二那一年,劉嘉豪在學校成立了一間陶藝工作室。他說,“當時我就在想,既要傳承又要走出新路,否則我會跟父親一樣永遠只是一個匠人”。就這樣,秉承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先進思想意識,支撐著劉嘉豪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爱敃r學校老師也開明,鼓勵我們自我發(fā)展特色,盡管我是學平面設計,但也可以用陶藝作品交作業(yè)。我就帶了個拉胚機到學校,天天練習?!眲⒓魏酪话l(fā)不可收拾,2014年大二時,他拉上3個高中同學在學校創(chuàng)辦了陶藝工作室,還獲得了學校創(chuàng)業(yè)扶持?!俺速u作品,我們還聯(lián)系了周邊幾所中小學校,成為他們學生的實習體驗基地,那時候的收入對于大學生來說是相當不錯了?!?/p>
不滿足于紅紅火火的小生意,劉嘉豪盯上傳統(tǒng)柴燒,花5萬多元建起了仿古的柴窯,是當時省內(nèi)唯一的柴窯。對于這一做法父親起初并不理解,因為現(xiàn)在大部分都是用電或氣燒,好控制又節(jié)約成本,遠比柴燒經(jīng)濟、效率高。但是劉嘉豪喜歡柴窯的與眾不同,“欣賞柴燒‘窯變就似觀察鳥兒一般,當你沒有仔細看過每一只鳥時,它們似乎都是灰灰暗暗的,當你仔細觀察過后,會發(fā)現(xiàn)每一只鳥顏色、外形、羽毛上的花紋都不同,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是需要觀察的,尤是柴燒器?!?h3>“要想辦法走出去創(chuàng)新”
陶瓷的燒制,從古至今有柴燒、煤燒、氣燒多種方法。柴燒器與一般窯的差別在于灰燼和火焰直接躥入窯內(nèi),產(chǎn)生落灰經(jīng)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但其實,在釉面上有落灰或在胎體上走火的痕跡,這在古代的制瓷標準中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只因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于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
如土,要經(jīng)燒陶者自行調(diào)配專用陶土,考慮用作壺、杯、碟、碗還是其他。若制壺,里面又分不同茶壺,比如喝紅茶不用含鐵的土拉坯。拉坯這一環(huán)節(jié),劉嘉豪大概每天可做兩把壺。柴,一般木材需靜置幾個月以上,以利燃燒,其種類又有樟、杉及廢棄木材等,不同柴熱力值不一樣,這得準備兩個月。
而窯,燒窯一般需78個小時,期間不眠不休輪班投柴,窯型、加柴的速度和方式、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不斷地影響窯內(nèi)作品的色澤變化。“燒一次窯,我要瘦三五斤”,劉嘉豪表示,正是這般毅力給他稍顯稚嫩的臉龐多了幾分成熟。
因為不可控性太多,加上國內(nèi)并無現(xiàn)成資料文獻,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去摸索,第一年他燒出的東西全部作廢了,第二年才開始有了成功率,然后逐年提高。至今,他仍然表示成品率基本在60%,這也是為什么每次燒窯的時候,他都會和匠人們不眠不休守候,時刻關注窯火瓷器狀態(tài)。他還是很堅持,“也因為這樣,柴燒產(chǎn)品各有特色,我從不追求量,不接受訂制?!?/p>
與父輩不同,劉嘉豪的作品有一半以上是在網(wǎng)上銷售的。他在一個專業(yè)美術工藝品網(wǎng)站進行直播,他制作的小茶壺可以賣個上千元,如今,他制作的數(shù)千個柴燒作品售罄,遠銷美國、法國、日本等地,基本上作品掛上去就會賣掉,還收獲了一批忠實的粉絲?!?/p>
劉嘉豪說:“創(chuàng)新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思維的轉變。非遺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簡單地走進生活,而應該是能夠讓人們生活品質得到提高,那樣才有生命力。”他對銅官窯發(fā)展有著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銅官匠人應該走出去,了解其他的工藝,了解市場的需求,如果你總認為自己是大師,不接受新事物,你的產(chǎn)品就會很快被市場淘汰?!?/p>
他對于自己研發(fā)創(chuàng)新的工藝技巧從沒有過敝帚自珍的想法,他不但直播制作過程,還經(jīng)常會和當?shù)貏?chuàng)客們舉行燒窯聚會,互相交流,如今他創(chuàng)造的裂紋肌理手法和動物泥塑壺紐的造型在銅官古街很多店鋪中均可尋到蹤跡,現(xiàn)代柴窯也開始遍地開花。
“我還年輕,傳承亦有不同的方法,先做我所認為對的?!眲⒓魏勒f?!拔蚁M罱ㄒ粋€橋梁,讓世界各地陶藝工匠都來了解銅官窯,也讓銅官的匠人能學習到更多外面的工藝和文化,兩者發(fā)生碰撞,讓有創(chuàng)造力有活力的銅官陶器與時代高度接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