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雨
【摘要】從個體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這一生最核心就是要處理三件事:職業(yè)、合作和婚姻。學生也一樣:職業(yè),關乎生存問題;合作,關乎更好的融入社會;婚姻,關于生命的延續(xù)。如果處理不好這三件事,學生們將在踏出校門之后感到極度不適與挫敗。從對學生行為模式的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逆合作”的現(xiàn)象:花大量時間沉迷在網(wǎng)絡世界,學生與學生、老師之間的互動合作在減少。本文旨在從個體心理學角度探討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以期能更好地應用于未來的學生管理工作中。
【關鍵詞】個體心理學 學生管理
一、個體心理學理論根基
從個體心理學來看,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就不得不面對三個最基本最核心事實的制約:
第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生活在資源并不那么充分的星球上,并不是我們需要什么就有什么。為了讓我們自己的生命,以及為了讓人類的生命延續(xù)下去,我們必須十分努力地尋找方法來解決“資源并不充分的星球”的限制。這就是我們的生存事實。
第二個事實就是:我們自己并不是這個星球上的唯一人類成員,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和他人發(fā)生某種交集。由于單個人是極其脆弱的,我們無法僅僅通過自己來完成大多數(shù)的目標。試想一下,假如你自己一個人在非洲的大草原,那里有獅子、獵豹等猛禽,你如何自我保全?即使是在環(huán)境相對安全的長江流域,一個人怎么面對溫飽、疾病?所以,相比復雜的環(huán)境,我們個體是極其脆弱,我們必須彼此依靠、彼此合作才能保全并延續(xù)。如果一個人想僅僅通過自己來解決一切問題,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失敗和死亡。這樣人類的生命也無法延續(xù)。所以,個體的人,為了自己為了人類生命的延續(xù),在社會生活中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動就是與別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
第三個事實就是:人類有兩性之別,人類生命的延續(xù)必須依賴這一種事實。由于兩性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必然要面對和處理愛情與婚姻的關系,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
用更貼近實際生活的語言總結(jié)上述三個事實就是:第一,如何獲取一份職業(yè),使得我們得以在資源有限的環(huán)境下生存下來;第二,如何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相處合作,并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第三,如何處理兩性有別延伸出的愛情、婚姻關系。最終,我們面對的就是職業(yè)、社會與性的核心問題。
個體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人對于上述三個核心問題的反饋,都暴露出了他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深層次對生活的理解。
假如一個人的職業(yè)不理想、朋友很少、愛情生活也不順利,那么他就會發(fā)現(xiàn)他處處到遭遇束縛,他與同伴接觸就很艱難。那么,我們也就可以判斷,生活對他而言充滿挫折,他的生活圈子也一定很狹小。最終,他傾向于把自己封閉起來,減少與外界的接觸。
另外一種情況,假如一個人工作很順利、朋友也很多、愛情也很美好,他的生活圈子廣而且充實,那么,他一定覺得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機會,覺得一定可以戰(zhàn)勝各種困難。最終,他呈現(xiàn)的狀態(tài)一定是自信滿滿,并主動與外界接觸,以期與同伴攜手共進。
二、高校大學生“逆合作”現(xiàn)象的存在與原因分析
第一個“逆合作”現(xiàn)象就是大學生逃課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課堂是學生進入社會前最重要的一次提升,也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老師通過課堂教授學生普適性的學習技能、以及工作技能的理論基礎,但越來越嚴重的逃課現(xiàn)象,使得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遭遇嚴重沖擊。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機構(gòu)2019年最新做的抽樣調(diào)查顯示:在一萬名參與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30%的大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逃課,當然不是說這30%的學生每天逃課。在統(tǒng)計的逃課原因中:60%是在寢室休息娛樂,有因為天氣原因不去上課的,有意志力薄弱不想起床的,有直接在寢室上網(wǎng)、打游戲的;在校外做兼職的占16%;其它還有參加學生會以及社團活動的、逃課去打籃球踢足球的,也有身體原因不適未請假直接逃課的;當然,也有極少部分在圖書館、自習室自習,準備自考、考研或者備考其它證書的。
第二個“逆合作”現(xiàn)象就是學生的行為模式有在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誘導下走向自閉的傾向。本來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新興技術(shù)極大提升經(jīng)濟的運行效率,也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我們的大學生似乎,并沒有吸收其優(yōu)點,積極利用其優(yōu)勢,快速獲得最新的資訊信息進行學習提升,更多是利用其打游戲、看視頻電影、聊天、網(wǎng)購、看小說等。只要有空閑的機會,就會拿出手機,進行碎片化的時間消耗。當然,這一現(xiàn)象也不是只有學生獨有,比如,我們在城市的地鐵上,你可以看到99%的人都在盯著自己的手機,很多時候,身邊有年老的乘客、孕婦和小孩,他們也看不見。學生之間的自閉,以及地鐵上的互不關心,久而久之會導致整個社會合作意識的淡化。
從個體心理學角度來講,上述這些“逆合作”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缺乏對生活本質(zhì)的認識、缺乏廣泛性的合作精神。由于人類個體相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脆弱性,一場山洪、一場泥石流可能就會導致很多生命的終結(jié),即使是單獨遭遇猛獸,人類依舊脆弱。所以,為了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延續(xù),我們必須彼此依靠合作。人類掌握的大多數(shù)技能,并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通過父母家人、老師、同學、同事,甚至是先賢古人等的直接或間接傳授而獲得的。在人類活動中最重要的三件事職業(yè)、社會與婚姻中,都需要合作,才能融洽處理。很顯然,大學生中越來越嚴重的逃課問題,首先就沒處理好關乎自己核心生存技能構(gòu)建的問題,其次也沒處理好與老師之間的相互合作協(xié)調(diào)。他們并沒有意思到合作對他們的整個生活能力構(gòu)建有多么重要;他們僅僅考慮到當下所做事情對于自己的意義,而忽視或者是看不到他們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和沖擊,推而廣之,當你的存在對周圍、對社會沒有意義的時候,那你作為社會成員也就沒有了意義。
2、逃課、陷入互聯(lián)網(wǎng)游戲等脫離學校主流活動的“逆合作”現(xiàn)象的直接原因是,他們在課堂上、在與同學、老師之間的相處中沒有獲得感、缺乏歸屬感,他們不勝任那樣的處境,所以選擇了一種潛意思逃避、自閉的行為模式。當他們在虛擬游戲中,拿著他們手中的武器征服“眾人”、打下一片“錦繡山河”時,他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體會到某種“勝利”之后的愉悅,也就體會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但這些意義都自屬于他自己的感受,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幾乎是毫無意義。當我們的大學生沒有意思到,他的重要性是依賴于他在團隊、班級、家庭甚至是社會中所能做出的貢獻來決定的時候,那么他們必定會踏上錯誤的道路。
三、修正大學生“逆合作”現(xiàn)象的舉措
1、持續(xù)的、重復的理論宣導與配套的團隊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讓他們知道并體會到“合作”對他們自身的意義。
持續(xù)的理論宣導,可以通過班會學習等形式進行,也可以通過走進寢室與大學生進行近距離交流談心形式進行。有人可能會說這樣做沒有意義,難以見成效。但實際上這是必經(jīng)過程,因為所以“逆合作”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是大學生們并沒有認識問題的根源,潛意識里面不知道他們的行為對自己有這么重要的破壞力。但想馬上提高他們的認識的確不可能,需要不斷重復刺激。中國古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樣,在宗教教育中,我們也經(jīng)??吹竭@種不斷重復教育的驚人效果。教徒都被要求每天誦讀經(jīng)書,久而久之,我們發(fā)現(xiàn)大量的教徒不僅相信,而且更是在實踐行動上也做出了改變。所以,重復的、走進心靈的宣導教育是可行并必要的,當大學生們從心靈深處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逆合作”行為的危害之后,他們的行為模式也是可以被修正的。
除了知道之外,還要讓大學生們體會到“合作”對他們的意義,讓他們在現(xiàn)實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某得某種成就感。比如,學??梢愿嗟亟M織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的集體活動,比如戶外的素質(zhì)拓展,類似于搭人墻、趣味接力跑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每個大學生能其實感受到自己在參與其中,也能感受到團隊中的合作,自己為團隊貢獻了力量,當完成了團隊目標之后,存在感、成就感、滿足感都會應運而生,在這些正向因素的刺激下,大學生們的行為模式可以被不斷被引導和重塑,他們就會更容易離開自我保護的寢室,他們也會更容易從虛擬的游戲中抽離出來。除此之外,通過這些活動,也能不斷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能讓他們在今后的學校生活中合作更容易。
2、重點個體的單獨溝通輔導,幫他們重塑自信以及應對問題的能力。
從個體心理學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所有大學生“逆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大多都源于他們沒有能力很好的應對校園生活。假如一個學生,成績不好,在課堂上難以完成老師給出的測試,在課后也難以完成作業(yè),那么參與課堂無疑對它來說就是痛苦的,而選擇逃避就成為了他的必然選擇,不管是打游戲還是睡覺;假如一個學生朋友很少,一般也就意味著他與他們相處能力的薄弱,他會發(fā)現(xiàn)與同學接觸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最終,可能拿出手機跳進自己搭好的保護圈。
所以,針對一些問題比較嚴重的大學生,就需要單獨深入溝通,找出他們問題的根源。雖然自卑、自私、缺乏責任感等行為主要源自兒時的家庭養(yǎng)成,或被忽視,或被溺愛等等,這些行為模式就被帶到了校園。老師們需要更深入了解學生,找出問題的根源,對于被忽視的,給予更多的關愛,對于被溺愛的,引導他們學會分享與合作。找到他們的優(yōu)勢項,讓他們在優(yōu)勢項上獲得信心,并逐步擴展到其它地方,比如學業(yè)、團隊活動等等。
最終目的,教育引導學生走出“逆合作”的自我保護圈,積極構(gòu)建專業(yè)技能、主動與周圍融合,為他們走上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 1895年.
[2]《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Alfred Adler. 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