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圭
吳貽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祖籍浙江杭州,生于重慶,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曾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電影代表作《巴山夜雨》《城南舊事》。
2019年9月14日上午,中國電影第四代代表人物之一、導演吳貽弓在上海離世,終年80歲。他一生導演的作品不多,卻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8年,吳貽弓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曾拜師李叔同,受其影響而喜愛電影。父親的愛好也影響了吳貽弓,他很小就夢想要當導演。10歲那年,因為父親工作調動,吳貽弓隨家人遷居上海。工作之余,父親最喜歡的事就是看電影。當時的電影院不多,看電影的機會遠非今天這么多。也許正因如此,每看一次電影,吳貽弓都非常投入,看完后還會和父親討論情節(jié)。
后來,吳貽弓自己在家布置了一個小型“電影院”—在硬紙盒的底部挖個小洞,然后在洞口插上一只手電筒,上下各裝一根細鐵絲,“放映機”做好后,他再將平時收集的煙盒外層的玻璃紙首尾連接,用毛筆在上面畫出一個個有趣的人物,“膠片”也就有了。每次晚飯后,父親問“今晚演什么”,吳貽弓便搬出他的家什,關了燈,把“膠片”卷在細鐵絲的軸上逐格拉去,手電的光把那“寫意”影像投到墻上,他一邊像模像樣地“放影像”,一邊念念有詞地為片中“人物”配音。沒有誰能想到,兒時過家家的游戲,卻成就了吳貽弓以后的人生。
“我覺得,一個人,只要認真地去做一件他認為有意義的事,做成了,就什么都有了。這是父親教給我的道理,我也一直這么教育兒子天戈?!边@是當了導演后的吳貽弓說的話,他也一直記得年少時,父親曾多次對他說:“喜歡比什么都重要。你喜歡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做下去?!?/p>
1956年,吳貽弓同時被北京電影學院和復旦大學兩所大學錄取。父親雖然培養(yǎng)了他的電影興趣,卻擔心他掉進大染缸,所以希望他上復旦大學歷史系。吳貽弓卻說,他想讀北京電影學院,因為他喜歡電影。父親也不再反對,只是再三叮囑他:喜歡電影,就要一輩子堅持下去。
19歲那年,吳貽弓執(zhí)導了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但之后20多年里,因為社會大環(huán)境的特殊,他的導演才華一直沒有充分展現(xiàn),執(zhí)導的電影不多且多為助理導演或副導演。更有近10年時間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電影,但他記住了父親的話:“喜歡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1980年,吳貽弓執(zhí)導的電影《巴山夜雨》榮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中國文化部優(yōu)秀影片獎。兩年后,他執(zhí)導的電影《城南舊事》榮獲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讓他成為中國電影界的杰出代表。之后多年,吳貽弓先后出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工作極其繁雜的他不再有時間拍戲,但他從未放棄電影夢。1989年,他主導創(chuàng)辦了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jié)—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一有時間,吳貽弓就會參與電影的導演或制作。
退休后,吳貽弓還創(chuàng)建了“申江小吳”的新浪博客,堅持多年寫了近800篇文章。兒子吳天戈說:“父親是第四代導演,但真正被人熟知卻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正是第五代導演紅火的時候。但他一直堅持自己,從不跟風,其他導演都學好萊塢拍商業(yè)大片時,他卻專注于小題材。”
受父親影響也成為導演的吳天戈,執(zhí)導了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像春天一樣》《暖冬》。他也一直銘記著父親經常對自己說的那句話:“喜歡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