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蒙燕
摘 要:校園欺凌是個伴隨中職學校存在的問題,它已不再是單一或偶爾發(fā)生的情況。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國家層面也加大了對中高職教育教學的政策引導、制度建設以及資金投入力度,旨在為我國各領域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人才。但在這一背景之下,各種類型的中職學生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fā)生,不僅嚴重制約了廣大青少年的健康、快樂成長,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中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教育的缺失?;诖?,本文立足于校園欺凌的含義以及具體危害,探討了中職學校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成因,并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可以有助于廣大青少年的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中職學生欺凌行為;心理成因;解決策略探究
引言
近些年來,各種類型的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fā)生,這些事件情節(jié)極其惡劣,而作為施暴者的青少年毫無憐憫心與羞恥,將相關視頻上傳到公共平臺上,在社會范圍內(nèi)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針對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組織發(fā)布了有關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相關主體加大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專項治理力度,營造更加穩(wěn)定、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而探討中職學生這一群體出現(xiàn)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成因,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所在。
一、校園欺凌概述
現(xiàn)階段,還未形成有關校園欺凌的統(tǒng)一定義,大多主體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主觀故意造成他人心理和身體層面?zhèn)Φ囊环N行為。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校園欺凌行為劃分為直接欺凌與間接欺凌,前者是指欺凌者直接通過肢體或者是言語傷害受欺凌者,使其受到心理或者是身體層面的嚴重創(chuàng)傷。后者則指的是借助于惡意煽動他人、散播謠言等方式,對受欺凌者進行孤立或者是排除的行為,這也會對該同學的心理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而相較于普通高中,中職學校的學生來源更加廣泛且文化基礎較差,許多同學并不具備較高的自控意識與法律意識,因而其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的概率遠高于普通高中[1]。這一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嚴重危害了中職學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會使被欺凌者對社會上的人或事物產(chǎn)生極度的恐懼以及較高的警惕,很難較好地參與到校園活動與社會人際交往之中,制約其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反觀校園欺凌事件過程中的施暴者,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甚至會獲得一種快感,認為這是自身能力的彰顯,久而久之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大多數(shù)并未直接參與欺凌的旁觀者,他們面對他人的痛苦或者是錯誤行為而無動于衷,也很難成長為一個富有同情心與道德感的人。
總而言之,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是中職教育工作推進過程中的一顆定時炸彈,嚴重危害著每個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不利于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中職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
實踐證明許,多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原因往往在于欺凌者主觀的生理、心理發(fā)育特點。中職學生所處的階段正是思想完善與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有著極為旺盛的精力與波動較大的情緒,并且在實際生活學習過程中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與認可,自尊心較強且喜愛攀比,因此極易因一些細碎的事情而惱羞成怒、大發(fā)脾氣,甚至是出于炫耀、模仿等其他非正常因素對他人實施欺凌行為[2]。
而通過對多起中職學生校園欺凌事件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受欺凌者都具有性格內(nèi)向、家庭貧寒、身材特別、較為敏感且懦弱的特點,因而極易在同齡人之間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淪為他人排擠或者是嘲笑的對象。更重要的是,這一群體并不具備較高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應對外來暴力的反抗能力,因而在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之后,往往不會選擇向朋友、教師或者是家長傾訴,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使其更加肆無忌憚地實施暴力行為,最終擴大了校園欺凌的影響范圍。
(二)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最重要的環(huán)境之一,也是其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來源,而家庭教養(yǎng)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職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具體來說,在專制型家庭之中,父母往往采用較為直接、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甚至不乏一些暴力和攻擊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出現(xiàn)模仿父母行為的現(xiàn)象,并且將其內(nèi)在的不滿情緒把發(fā)泄在第三人身上[3]。而在放任型家庭之中,父母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員對于孩子十分溺愛,甚至可以說是有求必應,這就使其逐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無視法律與道德甚至以取笑或者是玩弄他人為樂。更有甚者,還會向其孩子傳輸不能吃虧等錯誤的思想觀念,因而孩子很難以較為平和且科學的方式來處理人際交往關系,或者是同其他師生間的矛盾??偠灾?,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許多青少年并不具備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較高的法治意識,因而他們并未認識到校園欺凌事件的惡性結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一不正之風。
(三)學校教育缺位
現(xiàn)階段,基于應試教育的時代大背景,許多中職學校將其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開展局限于升學率與就業(yè)率指標的提升,反而忽視了最為基礎的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指導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對于許多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只要學生的學習成績較為理想,那么就對其所參與的不良事件不聞不問,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欺凌行為。在此基礎上,各所職校還未建立起相對完善的預防及懲戒機制,因而一旦發(fā)生校園欺凌行為,學?;蛘呤巧鐣埠茈y對相關學生作出有效的處理,往往采用簡單的批評教育或者是賠禮道歉等方式,這很難起到實質(zhì)上的警示與威懾作用[4]。除此之外,許多中職學校的法制教育呈現(xiàn)出缺位的狀態(tài),許多青少年并未認識到校園欺凌行為的違法性質(zhì),并且也不具備權利與義務的概念,這就降低了其欺凌他人的心理成本,助長了校園內(nèi)的不正之風。
三、中職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的教育策略
(一)強化家庭教育監(jiān)管責任
對于廣大家長來說,其撫養(yǎng)義務不應當局限于為學生提供基礎的物質(zhì)支持,也不應當將孩子的教育局限在對其學習成績的關注,而是可以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懷與愛護,使其在充滿愛的氛圍內(nèi)逐漸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較高的道德品質(zhì)、法律意識。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需要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制定底線,即明確指出應為和不應為,并且要逐步引導孩子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廣大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使其可以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妥善處理人際間交往的問題和矛盾,避免陷入自我封閉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除此之外,家長應當定期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其在某一階段的心理動向以及情感需求,確保其可以在第一時間告知家長及教師自己所遭遇的不法侵害,從源頭處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萌芽。
(二)加強學校道德及法制教育
實踐證明,中職學校之所以是校園欺凌的高發(fā)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校的道德培養(yǎng)以及法制教育缺失?;诖?,各所職校必須打破原有重智育、輕德育的教學模式,加大對各任課教師以及行政人員的理論培訓與法治宣傳力度,使其可以明晰學生德育培養(yǎng)的重要價值。在此基礎上,各所院??梢远ㄆ谘埶痉?、公安等部門來校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引導更多的同學們逐步具備較高的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可以準確辨別實際生活中的錯誤行為,避免陷入違法犯罪的泥潭[5]。最后,應當在校內(nèi)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學且強有力的校園懲戒機制,嚴肅處理各類型校園欺凌事件,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對其行為的自控力,在校園內(nèi)部營造起穩(wěn)定、安全、和諧的空間。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加大對正能量的事跡的宣傳力度,可以借助于廣播、宣傳欄等載體,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高素質(zhì)人才。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現(xiàn)階段,我國還未建立起相對完善的防治校園欺凌的專項法律法規(guī),因而很難對各種校園欺凌事件作出有效的懲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其震懾與警示力度?;诖耍瑖伊⒎ú块T應當立足于現(xiàn)階段各所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園欺凌事件,以制度的形式明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監(jiān)護人、學校、社區(qū)以及公安部門等主體的職責,并且在多方合力之下,加大對校園欺凌事件主導者的懲處力度,從源頭處預防或者是降低該類型事件的出現(xiàn)概率。
(四)建立專門的援助機制
許多校園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因為自身的敏感懦弱,或者是受制于他人的威脅與恐嚇,往往不具備在受到欺凌后尋求幫助與援助的意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欺凌的不良風氣?;诖耍瑖覍用鎽敿哟髮@一類型社會援助的政策引導、制度建設以及資金投入力度,在社會范圍內(nèi)建立起覆蓋較廣的援助機制,無論是中職學校中的心理疏導站,還是社區(qū)里的社工隊伍,亦或是其他專門的援助部門,都應當給予必要的引導與支持,從而給受到欺凌的同學以必要的關懷、愛護以及疏導,使其可以盡量排除相關事件對其發(fā)展的不利影響,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撐起保護傘[6]。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近些年來各類型的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fā)生,這些事件不僅情節(jié)極其惡劣,同時作為施暴者的青少年毫無憐憫心與羞恥,這在社會范圍內(nèi)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僅嚴重制約了廣大青少年的健康快樂成長,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應著中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教育的缺失?;诖?,有關主體應當從強化家庭教育監(jiān)管責任、加強學校道德及法制教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建立專門的援助機制等層面入手,逐步構建起多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機制,助力這一群體更好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純槿,郅庭瑾.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及其長效防治機制構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測量數(shù)據(jù)的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37(20):31-41.
[2] 李春慧.我國校園欺凌行為研究綜述[J].教育參考,2017(04):15-23.
[3] 劉艷麗,陸桂芝.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7(05):60-66+95.
[4] 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02):43-50+118.
[5] 林進材.校園欺凌行為的類型與形成及因應策略之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6(01):1-6.
[6] 胡春光.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0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