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463000)謝美麗
伴隨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心血管類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而慢性心衰作為眾多心血管疾病的終端,其發(fā)病率亦逐年上升,且由于預后較差,死亡率較高,患者往往需長期住院,導致患者及其家屬所承受的精神及經(jīng)濟壓力加大[1]。本研究對我院94例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分析其在情緒及生活質量方面的影響。具體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7例。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1.49±6.24)歲。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46~81歲,平均年齡(62.06±6.19)歲。統(tǒng)計學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guī)方式護理,包括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實施優(yōu)質護理,過程如下。①心理干預: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及心理需求進行相應規(guī)劃,將定期干預與按需干預結合進行,日常對患者進行深入交流,時間在15~30min,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其心理需求及對于疾病的觀點,耐心疏導,必要時采取藥物治療,幫助其康復。②健康宣教:評估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規(guī)劃健康宣教內容,引導其以樂觀態(tài)度面對疾病。③放松療法:指導患者深呼吸,讓患者平躺或半臥于床上,保持肌肉放松,以鼻吸氣,用嘴呼氣,持續(xù)進行5~15min。④運動療法:指導患者分階段進行運動鍛煉,由低運動量逐漸增強運動強度,由床上運動過渡至床下運動,且鼓勵患者出院后堅持鍛煉。⑤出院隨訪:建立出院隨訪檔案,出院第1個月每周隨訪1次,之后改為1個月隨訪1次,隨訪內容為患者用藥、飲食、睡眠、運動及體重監(jiān)測情況,隨訪時間為半年。
1.3 觀察指標 ①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情況,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情緒越差。②運用明尼蘇達心衰生活質量量表(MLHFQ)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包含身體、社交及情緒3個方面共計105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7) 56.49±1.81 42.04±1.54 55.79±3.37 43.10±1.53對照組(n=47) 56.16±1.74 51.69±1.71 55.28±3.71 50.29±2.24 t 0.901 28.749 0.698 18.171 P 0.370 0.000 0.487 0.000
2.1 情緒狀態(tài) 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附表。
2.2 生活質量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大,P>0.05;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44.67±10.34)VS(56.44±11.73)(P<0.05)。
優(yōu)質護理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除了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外,還注重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通過心理干預的實施,有效改善了疾病轉歸及預后情況[2]。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且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低,提示優(yōu)質護理對改善焦慮、抑郁情緒及提升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成效。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往往很難對患者心理方面進行改善,而優(yōu)質護理通過對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狀態(tài)作分析,總結其影響因素,針對性實施護理干預,給予患者細心照護,注重患者情緒變化,對患者予以關懷。整個護理干預中,心理干預調節(jié)了患者負性情緒,健康宣教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降低患者對疾病產(chǎn)生的恐懼心理,放松療法則幫助患者有效放松減壓,運動有助于提升患者運動耐量,改善患者乏力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出院隨訪則有效預防患者疾病惡化,避免病情延誤,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提升生活質量。
總之,優(yōu)質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治療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