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知名學者、時評人
前不久,第十屆茅盾文學將揭曉,五部最終獲獎作品分別是《人世間》(梁曉聲)、《牽風記》(徐懷中)、《北上》(徐則臣)、《主角》(陳彥)和《應物兄》(李洱)。獲獎排名是按照得票多少排列的,所以,梁曉聲的《人世間》是本屆茅獎最受評委青睞的作品。
獲獎為《人世間》增加了關注,但是否能明顯增加銷量,并不容樂觀。在將書稿交給出版社的時候,梁曉聲并未對《人世間》抱有多大期望,首印數(shù)字只要求1萬套,他對出版社編輯說:“十年里一萬冊總該能賣得掉吧!”要知道,第三屆茅獎首名獲獎作品《平凡的世界》僅平裝正版就有上千萬的銷量,對比之下,嚴肅文學作品今昔之別令人唏噓。
茅獎四年一屆,文壇內外等待四年,只有五顆“明珠”閃亮,它們的誕生過程自然萬眾矚目。前幾屆茅獎在評獎過程及頒獎之后均有熱烈反響:網(wǎng)上公布各輪投票過程追求透明化,卻被認為是“走形式”;看重作家知名度而輕看作品質量,被批評茅獎是“作家獎”而非“作品獎”;因為獲獎者身份是各地作協(xié)主席、副主席,被調侃為“茅盾主席獎”……
批評說明公眾還是關注茅獎的,對茅獎的“吹毛求疵”,其實是對文學還有著較高的要求。第十屆茅獎的結果出來后,雖然也有不少報道,但卻沒有出現(xiàn)大的話題討論,更鮮見尖銳的批評。寫作圈內除了獲獎者之外,少有同行發(fā)聲,讀者圈里也有著令人不安的寂靜……這不奇怪,諾獎掀起的輿論都在連年降溫,茅獎沒法激起公眾興趣也在情理之中,茅獎一紙風行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本屆茅獎最有爭議的作品,當屬《應物兄》,這部小說的走紅速度出人意料,它的出現(xiàn)“悄然挪動了中國當代文學地圖的坐標”,這樣的評價被網(wǎng)友認為“拍馬屁拍得太過了”;有評論說《應物兄》寫出了當下文化人的頹唐,內容既荒誕又真實,也有評論說它與當年的《廢都》類似,多是文人的惡趣味。但側面也表明,《應物兄》需要茅獎的加持,茅獎也需要《應物兄》帶來活力。相比另外四部的扎實沉穩(wěn),《應物兄》算是攪動了茅獎這池“春水”。
《人世間》梁曉聲用筆在稿紙與A4紙上一筆一劃地寫了五年,《應物兄》李洱前前后后寫了13年寫壞了3臺電腦,《牽風記》發(fā)表時作者徐懷中已經(jīng)89歲高齡,“盡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擊”,這是一位文學老人最有力的一次“全壘打”,《北上》與《主角》均是基于厚重的運河文化與黃土地文化創(chuàng)作的作品……整體看來,本屆茅獎獲獎作品是注重紀錄性的,擁有某種歷史使命感的,在向時代精神靠攏方面,也與最早茅獎作品的目標是一致的。
記得第七屆茅獎公布的時候,有一項調查顯示,有37%的受訪者“一本獲獎作品也沒讀過”,十多年過去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會有多少人“一本也沒讀過”?茅獎是一個文學標準,而恰恰在這個時代,各種標準尤其是所謂的“文學標準”,已經(jīng)不再被讀者所遵循,有人據(jù)此認為,茅獎的存在,更多價值體現(xiàn)于彰顯一種文學姿態(tài),而不是取悅更多讀者。
換句話說,就算茅獎竭盡全力取悅讀者,讀者也不見得照單全收——這或許是茅獎與讀者漸行漸遠的主要原因。讀懂這個原因,我們就不會對茅獎太過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