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萍 王悅陽
在百花齊放、爭鮮斗艷的越劇流派里,一代宗師袁雪芬創(chuàng)立的“袁派”獨具高標。“袁派”藝術塑造的藝術形象,往往是站在舞臺中間的“大青衣”,也是越劇舞臺上的臺柱子。無論是閨閣千金崔鶯鶯,還是巾幗英雄梁紅玉,魯迅筆下悲慘凄婉的祥林嫂……在“袁派”的演繹之下,無不性格獨具,動人肺腑。而在當代“袁派”傳人之中,方亞芬無疑是最突出且極具影響力的中生代藝術家之一。
在觀眾眼里,她是風情萬種的“方女王”;在朋友眼里,萌萌的她被親切地稱為“芬芬公主”……可以說,“一人千面”的方亞芬用她創(chuàng)造的角色形象,給了觀眾一份出色答卷:《祥林嫂》《西廂記》《梁?!贰都t樓夢》是她學習大師表演藝術的成果,觀眾好評如潮;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的《玉卿嫂》,則是她精心打造的屬于自己的藝術形象,觀眾嘖嘖稱道;“金派”名劇《碧玉簪》,甚至反串演繹的賈寶玉,則是她跨流派學習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也令觀眾大呼過癮……她不僅擅長花旦、閨門旦、青衣,也能應工刀馬旦、武旦,還能勝任潑辣旦和老旦,可謂文武不擋,戲路寬廣。
電影《玉卿嫂》中方亞芬飾演玉卿嫂。
這些年,方亞芬扛起了越劇“男女合演”的大旗,不僅擔任上海越劇院一團團長重任,更要帶領年輕的越劇人一起,走“出人出戲”的正路,她還拍攝了《西廂記》《玉卿嫂》兩部精彩的越劇電影,還要為越劇“袁派”藝術的傳承發(fā)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這條藝術道路上,方亞芬初心不改,砥礪前行,肩負起對劇種未來發(fā)展的責任。
方亞芬出生在浙江寧波的一個普通家庭,作為七姐妹中的老幺,她幼年備受父母寵愛,內(nèi)心有著揮之不去的“公主”情結(ji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公主心”的女人,日后卻成了觀眾和同事心目中不折不扣的“女王”。
從小喜愛文藝的她,唱歌、跳舞非常拿手,中學畢業(yè)后,因為有一副好嗓子,方亞芬被推薦到鎮(zhèn)海越劇團。浙江是越劇的發(fā)源地,在鎮(zhèn)海越劇團,方亞芬每天5點起床練功,唱、念、做、打,進步神速。很快,她便迎來自己越劇生涯中第一部大戲《柳毅傳書》,方亞芬在里面飾演龍女三娘,恰恰是這部處女作,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師生情緣。1983年,鎮(zhèn)海越劇團帶著這部戲到上海大東戲院演出。那天,與袁雪芬同為“越劇十姐妹”的徐天紅在觀眾席上看戲。方亞芬出場的時候,徐天紅只覺得眼前一亮。這個年紀輕輕的演員,扮相俏麗俊美,聲音清麗嘹亮,臺步端莊穩(wěn)重。最后一場送別戲,只見方亞芬袖子一甩,一個漂亮的轉(zhuǎn)身。徐天紅幾乎要喊出聲來:“哎呀,怎么那么像袁雪芬年輕時候的樣子!”興奮之余,徐天紅回去就跟袁雪芬說起這個好苗子:“雪芬,她的背影真像你年輕時候呀!你快來看看,這個花旦要好好培養(yǎng)?!本瓦@樣,師生之間有了第一次照面,方亞芬被袁雪芬記在了心頭。后來,恩師把愛徒帶到上海,領她走上一條更為寬闊的道路。
戲曲這條道路是清苦而寂寞的,很多人改行退出了戲曲舞臺,然而,方亞芬卻毅然接過衣缽,成為“袁派”藝術的非遺傳承人。
1984年的夏天,酷暑炎炎,方亞芬考上了上海戲曲學校越劇班,主攻花旦。方亞芬無數(shù)次在恩師袁雪芬那里聽到——“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這成了她一生從藝為人的座右銘。
袁雪芬和方亞芬的師徒情分,整整持續(xù)了近30年。眾所周知,袁雪芬是新越劇的創(chuàng)始者與踐行者,一生為越劇鞠躬盡瘁。與老師相伴的幾十年,方亞芬從演戲到做人,無不深受恩師的影響。
上?;春V新?273弄,有一處老宅。紅色筒瓦,螺旋形柱的花園洋房。袁雪芬生前曾在那里住了50年,師徒二人的鶯語俏音常在老房子里盤旋。
回想起來,袁老師是嚴厲的,從來沒有夸過方亞芬唱得好,對于方亞芬的進步與成績,她仿佛“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眼睛里總在看她的不足與缺點,后來,方亞芬才明白,通過這種“嚴師型”的教育方法,袁老師是想讓她知道,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只有不斷求索創(chuàng)新才能取得進步,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獲得了兩度戲劇“白玉蘭”獎,又當仁不讓地成為“梅花獎”榜首,許多人會在袁雪芬面前夸贊“方亞芬這個學生有出息”,每每聽見這樣的表揚,袁老師總是不動聲色地強調(diào):“方亞芬是上海越劇院培養(yǎng)的,不是我袁雪芬個人的?!?甚至袁雪芬對外說她是從來都不收學生的。她不希望方亞芬局限于“袁派”的藝術天地,而是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因此,袁老師鼓勵方亞芬去學習昆曲、京劇、話劇……向姐妹劇種吸取養(yǎng)料,也支持方亞芬去學習其他流派,拓寬戲路和演技。
袁雪芬永遠難以忘懷的是越劇的未來,在她辭世前的一段時間,師徒兩人照舊坐在陽臺上的藤椅上,聊了很多很多。除了對愛徒的眷念、不舍,最讓方亞芬難忘的,是恩師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如果再讓我年輕幾十年,哪怕十年,我還要做越劇改革,要永遠守護著越??!”每每回憶起恩師的這句話,方亞芬依舊會熱淚盈眶,情難自抑。
戲曲這條道路是清苦而寂寞的,很多人改行退出了戲曲舞臺,然而,方亞芬卻毅然接過衣缽,成為“袁派”藝術的非遺傳承人。
從藝多年,方亞芬演繹了多部越劇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扎實繼承了流派藝術的精髓,成為當之無愧的“袁派”花旦第一人。但她并不止步于此。她始終牢記恩師袁雪芬的話,學流派而不要局限于流派,越劇發(fā)展的靈魂在于改革和創(chuàng)新。
在當今越壇,有一個不成文的判斷標準:誰將老師的聲音模仿得像,誰就唱得好。這就造成了每個流派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演唱聲音。而方亞芬卻打破了這一常規(guī)。她往往是根據(jù)人物的不同、劇情的需要來變換自己的聲音。對此,難免會引起一些爭議與非議,袁雪芬卻力挺愛徒:“為什么一定要學我呢?難道我的不足和缺點也要全部學下來嗎?”在袁雪芬看來,自己的嗓音條件與藝術實踐,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許多遺憾與不足,甚至很多唱腔的完善與發(fā)展,都有待后輩與學生的繼續(xù)努力。拘泥于局限在一家一派之中,是沒有出息與大格局的。
恩師的這番話,給了方亞芬巨大的信心與動力。早在1993年她主演《西廂記》開始,就顯露出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她扮演的崔鶯鶯,端莊明麗;她的唱腔既繼承了袁雪芬醇厚婉約的韻味,又因其更具磁性的音色而多了一份低回圓潤,剛?cè)嵯酀?,聽來沁人心脾。此后的《祥林嫂》《啼笑因緣》《木棉紅》《早春二月》《救風塵》等戲,在觀眾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步步見證了方亞芬對“藝術自我”的探尋之路。
而她在唱腔和表演上的突破性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在《玉卿嫂》一劇上。該劇的女主人公玉卿嫂是一個與祥林嫂、文嫂有著相似悲苦命運的舊時代女性,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玉卿嫂并非和前兩位女性一樣被社會的陰影吞沒,而是為了內(nèi)心熾烈的情感選擇自我毀滅?!袄蠋熢谛略絼「母飼r期也演過類似表現(xiàn)復雜人性的戲,只是由于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沒有深入下去”,在方亞芬看來,將老師的改革理念延續(xù)下去,正是她義不容辭的使命。
在關心社會民生、民族命運的同時,關注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深切的人文關懷是越劇改革在當代的必然走向。正是這種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得方亞芬塑造了一個越劇史上罕見的女性形象,也深深撥動了當代觀眾的心弦。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認為:“這個角色是一個突破性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方亞芬傳承袁派婉約細膩的藝術風格的厚實功力,但她的內(nèi)在情感的變化幅度與節(jié)奏更為強烈,所運用的表演方法與技巧更為豐富,因而已很難用袁派一個詞來概括。”方亞芬憑借此劇,一舉獲得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和第16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等諸多榮譽。
新時期的戲曲界一度流行“演而優(yōu)則仕”,明星演員擔任院團領導的大有人在。八年前,方亞芬是做夢也沒想過自己要做領導。她只想簡簡單單地唱戲,忽然有一天,方亞芬發(fā)現(xiàn)自己所在的男女合演團——上海越劇院一團變得沉寂了。
從歷史來看,越劇成熟期的“女子越劇”造就了人們對其柔美的印象,它也逐漸成為中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中唯一一個聲腔、表演完全女性化的劇種。據(jù)報載,至1941年,滬上女班多達36個,而男班則幾乎銷聲匿跡。越劇男女合演的藝術實踐與探索在新中國成立后才起步。1949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袁雪芬時,就提及過男女合演的話題。當時,周總理表示,其實男女合演是歷史的必然。男女合演打破了封建社會男女不能同臺的陋俗,男女合演與女演男兩種藝術形式都是劇種本身的需要,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為此,上海越劇院于1959年6月1日成立男女合演實驗劇團,對男女合演的現(xiàn)代戲和古裝戲不斷地進行實驗演出,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越劇男演員。
這就是上海越劇院一團的由來,然而,2010年,隨著“越劇王子”趙志剛的離職,原本就很“小眾”的男女合演團受到了沉重打擊,多個男女合演的劇目無法演出,觀眾大失所望。當年11月下旬,為培育和推進上海越劇男女合演的繼承和發(fā)展,上海越劇院為一團的青年演員在短時間內(nèi)排演了《紅樓夢》《千古情怨》《楊乃武》《狀元打更》《花中君子》《沙漠王子》等六臺大戲,舉辦了“琢玉成器——男女合演六臺大戲集萃”展演。此舉雖然在觀眾中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專家普遍認為這些青年演員基本功還欠缺,還需要繼續(xù)潛心磨練。
舞臺上的方亞芬可以勝任演繹各種不同的角色,但現(xiàn)實中的這一次角色轉(zhuǎn)換對她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在這樣的窘境中,2011年2月19日又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代越劇宗師袁雪芬與世長辭。老人家一輩子心系越劇,臨終前還在記掛越劇的未來。悲痛之余,方亞芬一下成熟了很多。越劇才剛剛走過百年,男女合演更是一朵新蕾,它是在周總理的直接關心下培育出來的,怎能輕易讓它枯萎?更何況自己多年來與男小生的合作成果豐碩,包括她的代表作《玉卿嫂》也是男女合演的成果,這使方亞芬對男女合演充滿了別樣的情愫。無論是出于對老師還是對越劇的感情,方亞芬都覺得自己無法置身事外了。2011年6月,她“臨危受命”,擔任了一團的團長。
舞臺上的方亞芬可以勝任演繹各種不同的角色,但現(xiàn)實中的這一次角色轉(zhuǎn)換對她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一個團上百號人,不同的崗位不同的立場,要團結(jié)起來朝一個目標使力是何其難!方亞芬以人心換人心!慢慢地,團里的風氣越來越好,但方亞芬知道,立團之本在于演戲。為了加強青年演員的基本功錘煉,她陪著他們不斷地在舞臺上摸爬滾打,把《梁?!贰段鲙洝贰都t樓夢》《祥林嫂》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一遍遍分解、“細摳”。為了增加青年演員的演出機會,擴大他們的影響力,她陪著他們?nèi)珖鞯氐教幯惭荩袝r是青年演員主演前半場,她主演戲份吃重的后半場,多次因勞累過度而病倒。
“劇院差不多年紀的著名演員,基本都不怎么演出了,像她演出量這么多的,找不出第二個”,她的弟子俞景嵐心疼地說。
在方亞芬的帶領下,團里的青年演員迅速成長為目前越劇舞臺上的中堅力量。他們不但業(yè)務過硬,更形成了團結(jié)合作、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越劇第十代演員進入劇院后,這一批演員成為劇院承上啟下的中生代,承擔起了帶教新生代演員的責任。
方亞芬始終認為,作為民族傳統(tǒng)藝術瑰寶的戲曲,其藝術價值絕不是能用錢來衡量的,戲曲演員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有一定的定力,才能守得住自己這方舞臺。她用自己的藝術經(jīng)驗帶動引領青年一代的成長,充分給年輕人機會與平臺,甚至不惜將自己心儀已久的一些劇目拱手相讓,通過更多的舞臺實踐來鍛煉年輕人,“男演員就是熊貓、寶貝,因為真正有一個能‘出來的男演員是很難的,既要形象好,又會唱、會表演,的確很難。如今能看到這些堅守在舞臺上的好苗子,我怎么能不給他們最大的機會和發(fā)展空間呢?”
袁雪芬老師(右)輔導方亞芬。
方亞芬積極促成院里打造男女合演新劇目,自己則甘作幕后或演繹小配角。2014年的《銅雀臺》中,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由一團三位男演員許杰、徐標新、齊春雷同臺亮相,方亞芬演繹戲份較少的甄洛。2015年,推出了根據(jù)鄒碧華先進事跡改編的大型當代越劇《燃燈者》,由齊春雷和樊婷婷主演。2017年,為給團里的優(yōu)秀陸派男小生徐標新打造一出陸派大戲,方亞芬主動和他配演古裝越劇《雙珠鳳》。
多年來,上海越劇院一團堅持男女合演與女子越劇“錯位發(fā)展”的理念。方亞芬的理解是,“錯位發(fā)展”就是男女合演應該與女子越劇作出一些“區(qū)隔”,具有自家面貌;就是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所在,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勢,在劇目題材和藝術形式上探索與女子越劇不同的道路。
今年8月,上海越劇院一團參加“獻禮建國七十載——2019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晉京展演” 系列活動,攜尹袁版《紅樓夢》、袁范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祥林嫂》《家》等4出全本大戲晉京展演。其中《祥林嫂》匯集了上越一團最強的男女合演陣容,傳承版《家》則是首次由越劇新生代男小生與中生代聯(lián)袂領銜主演。在他們的傾情演繹下,這兩出劇目完美展現(xiàn)了越劇男女合演的優(yōu)勢,受到了北京觀眾的熱烈好評。
不僅在男女合演上,作為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方亞芬也始終沒忘記自己的使命——傳承袁派藝術,推廣越劇事業(yè)。
秉承老師袁雪芬的做法,方亞芬也從來沒有正式收過弟子,但只要有青年演員來請教,愿意學習袁派,她總是毫無保留,熱情相授。目前,經(jīng)常受教于她的徐萊、陳慧迪、俞景嵐、徐瓊、徐曉飛、張露萍、邵夢嵐等演員,分別來自上海和浙江各個院團,均學有所成,在各自的院團內(nèi)擔任主演。曾經(jīng)恩師諄諄教導的點點滴滴,此時此刻,都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傳授給后輩,毫無保留,這是承諾,也是責任,更是情懷與擔當。
2017年至2018年,范瑞娟、徐玉蘭、傅全香等數(shù)位越劇宗師先后駕鶴西去,意味著“越劇十姐妹”的時代徹底終結(jié)。方亞芬無形中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又沉了一些。越劇未來要走向何方?男女合演會迎來更好的機遇嗎?她不斷地思考著。演出之余,她隔三差五地就要去社區(qū)或者高校里做講座,和觀眾面對面交流。一邊講,一邊唱,還帶上學生一起示范,她想在不忘老觀眾的同時跟上新觀眾的想法,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份家業(yè)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方亞芬深覺,只有這樣,才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她身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