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書名:《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
作者:[美]馬修·德斯蒙德
譯者:胡?諄 ?鄭煥升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在城市化與工業(yè)化的今天,全球各地的人們,有的人通過智慧、勤奮和各種機緣,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相反,也有一些人淪為在城市里艱難度日的窮人。城市是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大世界,同時這里藏污納垢,充滿卑微和焦躁。貧富懸殊,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并不少見。需要警惕的是,若貧富懸殊的情況長期持續(xù),則會引發(fā)無窮的社會矛盾?!稈叩爻鲩T: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這本書圍繞城市貧富懸殊背景下窮人住房難的時代痛點,真實再現了美國窮人生活悲慘的圖景,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本書作者馬修·德斯蒙德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作為一名有良知的學者,他長期關注社會底層,深入開展采訪和調查,本書就是其觀察與思考的結晶。該書出版后,在社會各階層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去年曾獲得普利策非虛構作品獎、2016年獲得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和《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十佳好書。本書聚焦美國愈演愈烈的住房問題:房價持續(xù)上漲、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收入卻停滯不前、甚至不增反減。
書中,沒有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理論假設、沒有呆板的結構框架,甚至鮮有學術概念,這和學者們常規(guī)的研究與寫作套路,顯得格格不入。正如書中講到的,美國城市中的窮人,收入低且無保障,只好租房住,但是在房租日益昂貴的現實中,很多窮人常常因為交不起房租或者拖欠房租,被無情地驅逐,這些窮人只好在街頭流浪漂泊,可憐至極。
這部精彩卻令人心碎的非虛構作品中,作者帶領我們“來到”密爾沃基的貧困社區(qū),八個在絕境邊緣的美國家庭的故事娓娓道來:阿琳是一位單身媽媽,在為一間破敗公寓繳納房租后,每個月只剩20美元養(yǎng)活自己和兩個兒子;拉馬爾是個失去雙腿的殘障人士,照顧整個社區(qū)男孩的同時,還要替房東打工償還債務;司科特則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護士,藥物成癮讓他丟了工作,也失去了棲身之所……書中,我們直面貧窮帶來的流離失所,見證窮人拒絕屈從的辛酸身影。
書中勾勒的社會圖景,和我們想象中美國的富裕、高福利、洋房別墅、衣食無憂等場景形成鮮明的反差。面對窮人被驅逐的現象,作者系統(tǒng)反思,向貧窮、住房問題發(fā)起終極拷問:因為驅逐,房客的生存底線不斷被突破,為房東的“爛房”帶去了數額不菲的租金收入;因為驅逐,一些人的困頓貧窮,轉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東、房客、國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場的關系網中,究竟誰在獲利?誰又該為貧窮負責?
研究城市貧民與貧困問題的學者不在少數,研究城市住房的人也很多。那么,城市窮人的住房狀況,為什么牽動著人們的神經?其實,當一個家庭支出的80%用來繳納房租之時,住房顯然就成為貧窮之源。美國盡管有著看似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但是窮人剛到手的救濟款,轉手就得去交日益高漲的房租。在美國,100多年來人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家庭支出中,住房支出只有在三成以下,生活方能維持。否則,窮人每天都會面對住房的噩夢。
自從2008年美國經歷金融危機后,其實行的按揭貸款政策使得租房者急劇增多。但是從很多報告顯示來看,美國人的平均薪資按時效來算僅有15美元,這樣的薪資水平,遠不能支付其高額的房租。例如,舊金山是一座經濟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同時也是美國房租最貴的城市之一。對于美國窮人而言,這里根本就不是容身之所,哪怕是一小間房子。據統(tǒng)計,當下在美國大城市,必須保持每個月收入在8313美元的情況下,才能夠付得起高昂的房租。這樣的收入水平,是美國中產者的收入水準??墒牵B收入穩(wěn)定、生活體面的中產者都覺得“租不起”,更何況大批的窮人呢?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建議提升窮人的福利水準和最低工資標準,以此緩解窮人租不起的窘境??上н@樣的提議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畢竟美國的窮人不在少數,美國再怎么富裕,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美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房地產市場持續(xù)升溫,但美國人擁有住房的比率卻下降到了20年來最低水平。美國人口普查局2014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美國人擁有住房的比率降到64.4%,是自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人自有房屋比率最高的時候是2004年6月,即69.4%。與此同時,美國出租房連續(xù)3個月以上的空置率也降到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自有房屋比率和出租房空置率都降到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此外,美國住房還顯示出一種趨勢:擁房率在降低,租房的人在增加。租房人的增加,無形中抬高了房租。在這種現狀面前,城市窮人的生活等于雪上加霜、傷口撒鹽。貧富懸殊帶來的住房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矛盾激化的主要誘因。
我們在道聽途說的報道中,形成了這樣的認知:美國人對“家”的觀念淡薄,對住房滿不在乎。很顯然,這違背了最基本的邏輯常識,如果連相對固定的住房都是“空中樓閣”,何以安心工作,更何以談幸福?其實,很多美國人把擁有屬于自己的住房,作為奮斗的夢想。無論是在美國、中國或者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地區(qū),人們對于暖心之“家”的渴望是共同的、永恒不變的。這是社會穩(wěn)定的剛需,也是人性的基本渴求。
現在美國很多大城市里,窮人們因為難以支付昂貴的房租,被掃地出門的事情天天都在發(fā)生著,而那些富人們對此是冷漠的,這就是美國社會的殘酷現實。如何破解貧富懸殊、住房難這一議題,無疑考驗著美國的社會治理能力。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書名:《移動的建筑》
作者:[英]羅斯·基爾伯特
譯者:夏薇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當前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性的主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節(jié)能減排的途徑。目前世界環(huán)保口號是低碳生活,無論是生活、生產還是經濟的發(fā)展,低碳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本書作者在集裝箱設計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設計理念,并得到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高度評價。
書中提及的將回收再利用的集裝箱作為新型的建筑概念已經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集裝箱建筑的特色創(chuàng)意理念以及綠色環(huán)保、省時省力、靈活多變等建筑優(yōu)勢,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讀者可以從中獲取集裝箱設計靈感和建筑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集裝箱建筑的設計理念和真諦。
(文/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