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455000)李艷紅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是由于脂質、纖維基質等異常碎片在血管內膜下沉積,導致下肢動脈粥樣斑塊形成、血管狹窄、閉塞或動脈瘤形成,進而引起患者下肢慢性缺血[1]。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是引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危險因素[2]。ASO主要發(fā)生于中老年人,早期可無明顯癥狀,隨后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潰瘍、壞疽等癥狀,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患者血管的狹窄程度有關[3]。目前介入治療是ASO的主要治療方法,由于ASO患者年齡較大,基礎疾病較多,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因此護理是患者遠期療效的關鍵。本研究通過對94例ASO患者的研究,旨在探討全程護理對ASO患者介入治療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94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有患肢皮溫下降、麻木、潰瘍或間歇性跛行癥狀;②經CTA檢查確定所有患者均存在血管狹窄或閉塞;③知情同意,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外傷引起的肢體血管損傷;②合并嚴重心、腦、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③患有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53~76歲,平均(64.8±4.2)歲;觀察組中男31例,女16例,年齡55~78歲,平均(66.1±3.7)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經股動脈置入導管,與動脈狹窄或閉塞區(qū)放置支架擴張血管,改善肢體血流情況。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手術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jiān)測、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護理。
觀察組采用全程護理:①術前護理:完善各項相關檢查,如血糖、血壓、超聲心電圖、肝功、腎功能等輔助檢查,了解患者其他臟器功能。對存在高血壓、高血糖的患者應服用藥物將血壓控制于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于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于10.0mmol/L以下。患肢保暖,保持清潔,對存在輕度潰瘍的患者進行皮膚保護,禁用刺激性藥物涂抹,不宜給患肢熱敷或理療。訓練患者在病床上排便、正確的咳嗽、咳痰方法,肢體的功能鍛煉。對于患肢疼痛較重的患者給予止痛藥及鎮(zhèn)靜藥治療,并注意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分散患者注意力,講解有關本病的知識,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緊張,增強患者自信。②術中給患者備皮、仔細消毒手術區(qū)域皮膚,對原有皮損處的皮膚進行包扎,以免術中造成二次傷害。③術后患者取平臥位,絕對臥床,患肢制動24~48h,用沙袋壓迫穿刺點,防止穿刺點出血,觀察患肢是否出現(xiàn)皮下氣腫,嚴密觀察患肢皮溫、足趾顏色、動脈搏動、痛溫覺等情況。定期給患者拍背,促進患者咳痰,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給患者按摩下肢,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住院后期幫助患者進行患者抬高患肢、足背屈、足趾上翹等運動。④出院后每兩周對患者的恢復情況、服藥情況、肢體運動情況進行電話隨訪,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相應的治療方案,并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增強患者的認知程度,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飲食應當清淡、低鹽低脂,囑患者如出現(xiàn)疼痛加劇、運動障礙、麻木、肢冷等癥狀時及時來院治療。院外隨訪1年。
附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各動脈的通暢情況的比較(%)
附表2 兩組患者術后1年下肢各動脈的通暢情況的比較(%)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墜積性肺炎、出血、壓瘡、下肢血管在栓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及出院后半年各下肢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及以下血管的通暢情況: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或者CTA檢查患者血管,如血管仍然狹窄>60%則認為閉塞,否則認為通暢。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9.0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5%)低于對照組(25.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及出院后1年下肢各動脈的通暢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中病變的血管有髂動脈29條、股動脈38條,腘動脈及以下動脈31條,觀察組中病變的血管有髂動脈26條、股動脈41條,腘動脈及以下動脈35條。術后兩組患者下肢各血管的通暢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1年觀察組患者下肢各血管的通暢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患者臨床癥狀的輕重程度主要受病變進展的速度、血管側支循環(huán)的多少及個人對缺血缺氧耐受能力的大小等多種因素影響[4]。一般癥狀呈現(xiàn)逐漸加重的趨勢,但是如伴發(fā)急性血栓形成可導致患者疼痛、麻木、運動障礙等癥狀的突然加重,狹窄或閉塞的血管可在某一節(jié)段發(fā)生也可在整個下肢血管并發(fā)[5]。目前介入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可重復操作等優(yōu)點,且介入治療不影響患者以后的其他方式的治療,所以現(xiàn)在介入治療已經成為治療ASO的主要的方法[6]。介入治療同時也存在很多并發(fā)癥,急性并發(fā)癥如墜積性肺炎、出血、深靜脈血栓等主要是由于住院期間患者由于疼痛、久臥等原因引起的,介入治療后患者血管病變可能繼續(xù)進展,這一方面與疾病本身相關,也與患者抽煙、高鹽高脂飲食有關[7],所以ASO患者介入治療后的院內護理及院外健康監(jiān)督尤為重要。
全程護理[8]是從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及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科學、專業(yè)的方法對手術中手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科學的指導,盡量避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相關并發(fā)癥,并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降低患者對疾病的恐懼,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疾病,從而提高患者自我防病的能力,對出院后患者的疾病治療情況進行實時的跟進,對患者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改正,做好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讓其更好地配合治療,用以前治療成功的案例樹立患者的信心。不僅如此,全程護理還能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1年觀察組患者原先閉塞血管的通暢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全程護理通過對患者的指導、鍛煉及全面周到的服務能夠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生活方式的改善及健康意識的增加能夠降低ASO術后的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全程護理能夠降低ASO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遠期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