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宣[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維科認為,“詩性智慧”是原始人類的最初智慧,是感性體驗作用于理性智慧的反映,體現了藝術化與哲學化的融合。以此來看,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性顯然是中國文化“詩性智慧”的絕佳體現。這一古典詩歌的美學特征來源于道家哲學與禪宗教義的共同澆筑,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意象與意境最終成為古典詩歌傳達文外之意的關鍵美學范疇。
言意之辨其來有自,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就指出語言功能的有限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為道家哲學的終極形態(tài),“道”,極玄奧、極深遠,玄之又玄,微妙無形,遠遠超出語言的功能范疇,即使是用言語去強行解釋、闡述,卻也不再是永恒常在之道了。
正如莊子所說:“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垢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遺失在赤水之北(自然)的玄珠(道),唯有無識、無形、無跡的象罔才能發(fā)現,寓意著大道至簡,形、色、名、聲等任何有意為之的東西都有悖于“道”的自然本真?!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質即是自然而然。
然而語言卻是反自然的,“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用言語的人為邏輯去闡述天然的“道”的存在,自然便“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所以莊子使用寓言而非論辯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以形象代替邏輯,視語言為表現形象的媒介和工具。相較于寓言故事背后那些耐人尋味的哲理,居于眼前的言語顯然是無足輕重的,二者一為“魚”,一為“筌”,故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之語。
道家的言意之辨一直延續(xù)至魏晉六朝,并成為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主要問題。陸機《文賦》有云:“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千百年來,詞不達意的苦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司馬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文辭的模糊和有限總是難以把握神思的幽微與精妙,“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二者一旦失之毫厘,即謬之千里。
直到鐘嶸在《詩品》中提出“言有盡而意有余,興也”,才為言意矛盾的解決發(fā)現了可能。《爾雅·釋言》云:“興,起也。”興,即觸于物而感發(fā),又托于物以寄情。詩人的生活感受興寄于詩內所表現的事物之中,以這些無生命之物來傳遞自己的情志和心緒。至于何事何物才適合作為情緒的載體和媒介,“師法自然”的道家哲學早已為詩人挑選好了對象。
佛在梵語中即有了悟之意。自釋迦牟尼因悟成佛,悟就成為佛家傳承“正法眼藏”的不二法門。前有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之心有靈犀;后有六祖慧能作偈呈心之獨得傳法。佛家的悟向來訴諸直覺思維,而和邏輯的嚴密推理無關,有時對于邏輯的過分執(zhí)著甚至還會妨礙其修行。因此,在佛教的哲學思想中,語言同樣是不受重視的。
受這種語言觀影響的唐詩創(chuàng)作也隨之一變,從初唐時沿襲六朝的物象繁縟一變?yōu)槭⑻坪蟮囊饩秤七h。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而又以“意境”為上即是例證。事實上,“境”的概念本身即來自于佛家。作為佛教的一種術語,“境”大多用來比喻人生活的塵世,有塵境之意。修行者只有體認到塵境的虛妄,才能明心見性,擺脫苦海。這一過程被禪宗稱為“對境觀心”,即在頓悟自性中了卻塵世煩惱,通過境界的超越實現心靈的凈化,從而抵達極樂的彼岸世界。
試看柳宗元《江雪》一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千山萬徑,人鳥無蹤,所余唯寒江白雪,孤舟蓑翁。短短二十個字里,一個極其空曠冷清的寂然世界躍然紙上。江水浩渺,遠山蒼茫,一片淡漠的背景更突顯出蓑翁的伶仃與孤獨,再結合柳宗元貶謫柳州的況遇,詩人仕途失意的抑郁不平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這神清骨寒的意境又何嘗不是禪宗萬象皆空的宗教象征。不僅詩人的視點消失了,全詩既無俯、仰,也無望、見,只有絕對客觀的呈現;詩人的情緒也消弭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一派空明澄澈之間毫無半點功利性的存在。江雪之景恰恰是妙悟之境,在萬籟俱寂中,一個靜謐安寧的方外之境誕生了。
道家的“得意忘言”和禪宗的“不立文字”都注重形象思維,強調直觀感受,認為語言作為一種表意媒介是有局限的。二者看來相似,但對心物關系的態(tài)度卻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二者在美學上的分歧。
試看王維《辛夷塢》一詩: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全詩自寫景始,以寫景中,單一純粹的意象語言既描述了詩的內容,又營造出詩的意境。山深人寂的幽林里,辛夷花自開自落,既無生之喜,也無死之悲。這絕無人跡、亙古寂靜的“澗戶”,正是詩人空靈靜謐的心境呈現。單純、靜穆、平和、寂然,卻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外,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絕妙。
①〔意〕維柯:《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頁。
②④〔春秋〕老子:《道德經》,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頁,第94頁。
③⑤⑥?〔戰(zhàn)國〕莊子:《莊子》,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82頁,第262頁,第466頁,第42頁。
⑦?〔晉〕陸機:《文賦譯注》,張懷瑾譯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頁,第20頁。
⑨〔南朝梁〕鐘嶸:《詩品譯注》,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0頁。
⑩〔清〕王闿運:《爾雅集解》,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75頁。
?〔魏〕王弼:《王弼集校釋》,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591頁。
?〔唐〕慧能:《壇經》,丁福保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頁。
?〔唐〕皎然:《詩式》,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頁。